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之初的“冰塔冰人”。
克拉玛依从荒凉寂静的蛮荒戈壁变成了车水马龙的美丽新城。
本土原创舞台剧“油城往事”。
克拉玛依河奔腾流淌,给城市带来了无限生机。
克拉玛依楼宇林立、道路宽敞、绿意盎然。
66年前的盛夏时节,带着党中央交给的重大任务,一支由8个民族36人组成的1219青年钻井队赶赴克拉玛依。
这是一片著名音乐家吕远歌中“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亘古荒原。尽管条件极端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但他们毫不畏惧,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抱定“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决心,没日没夜地奋战。
经过三个半月的日夜轰鸣,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宣告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横空出世,也标志着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诞生。
从此,发轫于“一号井”的不怕牺牲、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等为一体的石油精神,开始融进克拉玛依人的血液之中。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的一代代石油人接续奋斗,相继完成了“当天拆完,当天搬完,当天开钻;当月筹建,当月建产,当月投产;当年钻井,当年油建,当年投产投注”等壮举,逐渐形成了“三个三当”“三缸一棒搅出争气油”等精神,为克拉玛依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永不枯竭的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在发现油田以后长达45年的时间里,克拉玛依一直处于极度缺水的困境,油田勘探开发和城市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虽然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克拉玛依人就曾多次找水和引水,还有不少人因此而壮烈牺牲,但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1997年,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克拉玛依人渴求了多年的引水工程终于获批动工。
但隔行如隔山,让石油人修建国家大型重点水利工程无异于“难于上青天”。但在这项事关城市和油田生死存亡的千年大计工程面前,从来都不向命运妥协的克拉玛依人,以伟大的石油精神为支撑,将“誓与引水工程共存亡”9个字印在战旗之上,在茫茫戈壁大漠展开了一场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引水大会战。
最终,寒来暑往,历经三个春秋,克拉玛依人用血泪和汗水筑就了一条三百多公里长的生命之河,从根本上解决了克拉玛依水资源短缺的历史性难题,为克拉玛依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老一辈克拉玛依人的创业史,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世人心中,沉淀为克拉玛依人最珍贵的精神内核。
66年来,克拉玛依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终于在茫茫戈壁上建成了祖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新疆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书写出一部奉献祖国、战天斗地、甘苦与共的创业史、奋斗史、团结史。
一路走来,从石油精神传承和演进而来的克拉玛依精神已经根植于这座城市的血脉。这是克拉玛依最宝贵的文化基因、最深厚的精神内涵、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因此,当面对如何破解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魔咒的难题时,受到克拉玛依精神激励的克拉玛依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逐渐突破了“发展只能依赖资源”的观念束缚,转型升级的脚步愈加坚定、愈发迅捷。
尤其是近五年,在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大力继承和发扬克拉玛依精神,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一主多元”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城市科学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开创了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今天的克拉玛依,正如著名学者易中天的《克拉玛依赋》所写:“是塞北却似江南。”曾讴歌克拉玛依的诗人艾青终生未能踏足克拉玛依,如果他泉下有知,得知笔下那个“最荒凉的地方”凭借“最坚强的心”变成了真正的“沙漠美人”,亦当含笑。
如果说,66年来的油田创业和城市建设,是精神的壮歌、信仰的迸发、价值的磨砺,那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身处新时代、肩负城市转型升级重任的克拉玛依人,更需要精神的支撑、信仰的坚守、价值的导航,更需要以克拉玛依精神凝聚信仰、守护初心。
启航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从“一号井”再出发,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不断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争取更大光荣,为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克拉玛依篇章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