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星球研究所
、
大兴安岭
中国最北的一方河山
它山势低缓
没有西部雪山的冲天之姿
也不如五岳般博人眼球
但其独特的自然及人文生态
却常常令人痴迷
(被秋色浸染的大兴安岭总能吸引众人的目光,摄影师@赵高翔)
▼
古老的江河
(大兴安岭的冰雪天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神秘的火山
(大兴安岭阿尔山火山群中的“天池”,图片来源@地质公园,摄影师@杨孝)
▼
原始的林海
(大兴安岭森林是 中国保存较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摄影师@水冬青)
▼
美丽的生灵
(大兴安岭是中国唯一有驯鹿出没的地方,著名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便以饲养驯鹿的鄂温克族人为主角,摄影师@卢文)
▼
这条横亘千里的山岭
虽无群峰竞技
却几乎承载着人们对中国北境的
全部想象
即使登上山巅
也难以感受它的雄伟
只有身在空中
山脉的庞大才展露眼前
(云雾弥漫的大兴安岭大气磅礴,摄影师@刘兆明)
▼
它南起内蒙古赤峰
北至中国“北极”漠河
全长1400余千米
约等于北京至上海的距离
绵长的山体北高南低
以流经乌兰浩特的洮(táo)儿河为界
可分为南北两段
(大兴安岭位置及范围示意;大兴安岭也是中国跨纬度最多的山脉,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北段外形宽大
无数支脉向四方绵延
以伊勒呼里山最引人注目
全长达300千米
(伊勒呼里山第二高峰小白山附近风光;小白山海拔仅有1400余米,摄影师@关卫宏)
▼
南段外形较窄
地形切割相对剧烈
坐落于此的黄岗梁
为大兴安岭最高峰
(最高峰黄岗梁,海拔也只有2029米,稍显逊色,摄影师@何可)
▼
这也是大兴安岭
唯一的2000米级山峰
历经千百万年的剥蚀与风化
大兴安岭的数万座山峰
海拔仅在1500米以下
它们大多没有清晰的轮廓
可谓籍籍无名
从远处望去
山连山、岭连岭
(大兴安岭云海,摄影师@水冬青)
▼
连绵起伏
犹如大海泛起波涛
(请横屏观看,大兴安岭中的高山云海都是如此相似,摄影师@刘兆明)
▼
然而
柔美只是其表象
远古时期
大兴安岭也有过暴戾的一面
灼热的熔岩
曾沿着群山间的大断裂喷涌而出
火山形成
(大型喷发后的火山口容易坍塌变成破火山口,下图为大兴安岭中的破火山口,图片来源@地质公园,摄影师@杨孝)
▼
其数量之多
组成了3个著名的火山群
分别为北段的诺敏河火山群
中部的阿尔山火山群
以及南段的达里火山群
(阿尔山火山群集中的区域面积达3500平方千米;下图为阿尔山火山群部分景观示意,制图@杨宁&陈志浩,图片来源@BingMap)
▼
与此同时
大兴安岭的山脊
也在不断抬升
(位于大兴安岭西部的内蒙古高原,请滑动查看其东部的东北平原,摄影师@徐树春&朱金华)
▼
它迸发着洪荒之力
隆起的身躯
仿佛一条俯卧的巨龙
作为中国地理分界线的一部分
分割着差异甚大的地貌景观
(大兴安岭自然分界线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更为重要的是
这道巨大的分水岭
也是海洋暖湿气流西进的屏障
大量水汽于山间集结
生命之源汩汩涌动
在地形抬升
与更北方高压冷气团的共同作用下
丰沛的水汽纷纷凝结
形成降水
有的
于山间低洼处汇聚
如姿态万千的火山口湖
湛蓝如宝石
(火山口湖由火山口蓄水而成,又被称为“天池”,大兴安岭中天池众多,图片来源@地质公园,摄影师@杨孝)
▼
清澈如明镜
(请横屏观看,驼峰岭天池,它水面海拔1200余米,被誉为“中国第三大天池”,摄影师@蒋晨明)
▼
有的
于山谷间奔腾而下
蜿蜒
(莫日格勒河号称“天下第一曲水”,摄影师@刘兆明)
▼
再蜿蜒
(请横屏观看,伊敏河,摄影师@陈剑峰)
▼
大兴安岭化身水塔
成为中国北境的
大江之源
(大兴安岭水系与湿地分布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其东侧
迎风坡水量丰富
海哈尔河、西拉木伦河等并入辽河
南瓮河、甘河、诺敏河
绰(chuò)尔河、洮儿河等
并入嫩江及松花江
西侧水量则较为贫乏
根河、海拉尔河、激流河等
全部归入额尔古纳河
除辽河外
它们最终均汇于
中国第三长河黑龙江
奔腾在中俄边境
守望一方
而在寒冷的塑造下
江河还呈现着更多的样貌
大兴安岭地处东北
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区域
冬季酷寒而漫长
其最北的漠河等地尤甚
曾创造过-52.3℃的历史极端低温
冰河时代冻结的大地
仍大面积保留在地表之下
(大兴安岭北段冬季平均气温-28℃左右;下图是漠河“北极村”,摄影师@李贵云)
▼
厚达数十米的冻土层
如同一道隔水板
无法下渗的降水于地表聚集
形成了大面积的
湿地景观
(额尔古纳湿地水陆相间,摄影师@水冬青)
▼
广袤的水域
加大了地表湿度
清晨与傍晚常常雾气氤氲
犹如梦境
(请横屏观看,南瓮河湿地的雾气;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是东北最大的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摄影师@关卫宏)
▼
更为神奇的是
地底的火山活动
为附近的河流不断提供热能
即使是冰雪之境
也有热气蒸腾
(哈拉哈河在-30℃的低温下也不会封冻,图片来源@地质公园,摄影师@杨孝)
▼
丰富的水源
为大山孕育着诸多生命
动植物的到来
将使这片土地愈加独特
大兴安岭南段降水较少
多为高山草甸
与落叶阔叶林交错分布
(大兴安岭代钦塔拉五角枫生态景区,摄影师@邱会宁)
▼
而降水增多的北段
则堪称兴安落叶松的天下
作为北境最耐寒的树种
在此疯狂生长
为了接触更多的阳光笔直向上
最高可达60多米
卓然挺立
它们与白桦、柞(zuò)树、山杨等
伴生树种
(大兴安岭林海,摄影师@水冬青)
▼
杜鹃、越桔、杜香等
林下灌木
(白桦林与兴安杜鹃犹如山岭彩带,图片来源@地质公园,摄影师@杨孝)
▼
共同构成丰富的生态群落
为山岭的四季
装饰着不同的色彩
或千篇一“绿”
(夏日的大兴安岭,摄影师@刘兆明)
▼
或五彩斑斓
(秋天的根河湿地,摄影师@陆雨春)
▼
或银装素裹
(请横屏观看,雪后大兴安岭十分唯美,摄影师@刘兆明)
▼
广袤的植被
打造出一片绝世秘境
成为诸多飞禽走兽
栖息的乐园
(紫貂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下图为在大兴安岭中穿梭的紫貂,摄影师@冯江)
▼
为了抗击寒冷
动物们长出厚厚的皮毛
如毛茸茸的艾鼬
缩成一团
(艾鼬又称作艾虎,身长30-45cm,摄影师@刘璐)
▼
探头探脑的黄鼬
俏皮可爱
(黄鼬俗称“黄鼠狼”,又被叫做“黄皮子”,摄影师@刘璐)
▼
还有灰狼、貂熊、驯鹿
猞猁、雪兔、狍(páo)子、野猪等
在丛林间奔跑
(狍子实为矮鹿,被誉为“东北四大神兽”之一,摄影师@徐永春)
▼
在雪地上觅食
(大兴安岭的野猪目露“凶光”,摄影师@杨诚)
▼
当寒风不再怒吼
温和的季节短暂到来
越来越多的鸟类
于林间嬉戏
(黑嘴松鸡昂首呐喊,摄影师@冯江)
▼
湖泊之上
还有天鹅畅游
(请横屏观看,大兴安岭成群的天鹅,摄影师@刘璐)
▼
而对于北境先民来说
拥有丰富资源的大兴安岭
同样是他们的
理想之地
传说距今1万年前
便有古民族“犬鹿氏”在此生息
公元1世纪
游牧于丛林之中的鲜卑人走出大山
并逐渐称雄中原
此后
契丹人、蒙古人等
均于周边发源壮大
如今仍有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wò)尔族等
诸多少数民族在此生息
(牵马上山的鄂伦春族大叔,摄影师@水冬青)
▼
在这些民族心中
大兴安岭是他们的圣山
是生命的摇篮
直至上个世纪
大兴安岭贮存的林木
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
人们纷至沓来
山间数不尽的优质木材
随着贯通林海的铁路轰鸣
运往五湖四海
(大兴安岭牙林线曾是木材运输的大动脉,摄影师@王璐)
▼
那时
这里是奉献青春的热土
历经岁月变迁
它仍承载着无数人
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
大兴安岭的交通
如今越发完善
它们不再用于运输木材
而是人们寻北之旅的梦想之路
自然、原始、神秘
这里承载着太多想象
(2015年,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伐;下图是大兴安岭蘑阿公路,摄影师@赵高翔)
▼
随着时代变迁
那些令人向往的古老部族
渐渐来到山下定居
游牧、狩猎的传统生活已然远去
在诸多文学及影视作品中
成为往日的故事
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
使鹿部鄂温克人
也曾在大兴安岭中
以迁徙和游牧的方式
与驯鹿相伴一生
(使鹿部鄂温克人会为驯鹿戴上铃铛以求吉祥;下图是使鹿部鄂温克人饲养的驯鹿,摄影师@刘兆明)
▼
上世纪60年代
从山野到定居的变革
划开了部族的过去和现在
但他们的“伙伴”驯鹿
却难以适应山下的圈养生活
一些鄂温克人选择再次返回山林
延续着古老的生活
每到秋季
仅存的部分驯鹿便会在 山中繁衍
为了防止它们被野兽伤害
使鹿部鄂温克人须进入山林
寻找和保护
它们挚爱的“伙伴”
(中国最后一位使鹿部鄂温克人女酋长玛利亚·索,在自己的“撮罗子”旁,摄影师@刘兆明)
▼
历经沧海桑田
火山天池的神秘瑰丽
山岭原野的辽阔苍茫
古老部落的岁月传承
都承载着这片土地
不朽的故事
这就是大兴安岭
这就是中国北境的魅力
(鄂伦春人遥望远方,遥望着他们的“圣山”,摄影师@水冬青)
▼
撰稿 | 莉莉
传播是为了更好地分享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