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文化和越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地之一。
这里有些江南水乡的读书人的文化底蕴文化,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水乡、戏曲之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都在这里,是名付其实“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来绍兴旅游,可以到绍兴师爷馆看看,这里有绍兴师爷文化的传承和记忆。
绍兴是著名的名士之乡。因为耕读传家,钟灵毓秀,所以这里的文化人很多,“士比鲫鱼多”就是形容当地豪杰大家和仁人志士如同星汉灿烂。
讲绍兴师爷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师爷的起源,它是从春秋战国的幕府制度演变出来的,因为秦统一六国后,幕僚谋士一度“失业”,但地方主官仍需佐助之士,招揽忠于自己又机敏能干的人士辅佐。到达明清时期,师爷就慢慢兴盛了起来。
绍兴师爷在明清时候形成了“无绍不成衙”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
绍兴历史文化优势是在绍兴师爷明清社会治理环境下,发挥其优势的关键,因为绍兴人普遍都精细谨严,智慧卓群,也这让其成了一个独特的智慧群体,从而绍兴明清时期三百多年间成了全国著名的师爷之乡。
清代师爷共有两次高潮,分别是雍正、乾隆年间,还有一次是中外通商后,西学东渐,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几十年间,也是师爷发展的高潮。
什么是师爷?他是古代官署中的幕友的俗称。师爷是没有官衔的,与主人属于雇佣关系,“师爷”一词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幕僚制。
清代为师爷的全盛时期,基本上,各级都会聘请师爷处理政务。而全国的师爷中,要数绍兴籍最多,因此民间就像绍兴籍的都统称为“绍兴师爷”。
在师爷馆里面,可以看到很多清代的“奏折”,里面地展示了一些实物来的。
上面的毛笔字非常的工整,很是好看。
清末民初师爷群体逐渐式微,作为“家长制”的助手,有道德约束的天然缺陷,变法新政开始,专设机构专司其职,师爷群体淡出政治舞台。既是师爷体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清末民初,随着“洋务运动”和新政的推行,各地陆续出现大理院、审判厅、法政学堂等近代新式司法机构。
这标志着清代师爷行业开始走向终结。虽仍有“后师爷”现象流布至今,但明清以来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三百多年的师爷群体已然消解。
师爷既是中国封建时代一个特殊的地域人才群体,也是“士”阶层与封建政治联姻的独特产物;既是特定社会时期官府治理体系的附属构成,也是历史迈向近代变革前夜的产物。
大凡群体,免不了良芳不齐,虽然也有极个别劣幕正气不足,但无损整体。
绍兴师爷能深受欢迎并以“无绍不成衙”蔚然成风,至今仍产生广泛的影响,确实是值得绍兴人引以为自豪的智慧人生话题,也是值得当代观照和探究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看完,留言告诉我,你想来绍兴看看师爷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