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红海行动》拿下国内年度票房冠军。
火爆程度让它的取景地——摩洛哥,被列入了很多观众的旅行list。
今年,这地儿又拍出一部爆款战争动作片。
这次是出自韩国,目前也成了他们年度票房冠军。
更被寄予下一部《寄生虫》的厚望,选为今年的申奥片。
上周《鱿鱼游戏》刚刷新了网飞的播放纪录,荣获其史上观看量最高的剧集。
韩剧的热潮未退,今年稍显沉寂的韩影也终于要开挂了?
摩加迪沙
阵容相当豪华。
先说导演,柳昇完。
执导过《老手》《柏林》《军舰岛》等热门韩影,最会搞的就是惊险刺激的题材。
再看卡司,青龙影帝金允石+国民男神赵寅成,能不香?
而比这阵容还豪横的,是制作经费。
砸下200亿韩元的巨资,走肾的动作大场面少不了。
影片简介有点意思:
“基于一个从未出现在韩国外交史上的真实故事改编。”
没看懂?肉叔翻译翻译——
这事件真实发生过,却又没被正式记录在史。
嚯,懂了。
向来以敢拍著称的韩影,又要来挖限制级的料。
这个料,来自遥远的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
上世纪80年代末,韩国还没获准加入联合国,而索马里手握着一张关键投票。
于是,大使老韩(金允石 饰)被派到这里拉票。
韩大使苦等三个月,才终于等来了见总统的机会。
一路上,他仔细地整理着自己的着装,突然车子被一群抢匪拦下。
准备好的礼物被洗劫一空,车也被打爆胎。
等他大汗淋漓地跑到总统府,已经迟到了15分钟。
结果只得到一句冷冰冰的回绝:
总统没空等你,还忙着见别人呢。
此时,韩大使抬眼看到了来自朝鲜的林大使,脸上挂着一丝得意的笑。
看来总统要见的人就是他。
老韩立马get到自己被摆了一道——
是朝鲜从中作梗,想阻止韩国拉到进联合国的入场票。
不过……本是同根生,韩国这边的招也没差。
韩国的姜参赞(赵寅成 饰)设了个局,给对手挖坑。
他给外国记者编了个劲爆的假消息:朝鲜正给索马里叛军卖军火。
目的是离间索马里和朝鲜的关系,让其转投靠韩国。
朝鲜制造
听我这么一说,他就以为自己拍到大独家了
发现没,虽然主创们把故事挪到了国外,但要讲的第一层还是——
韩朝关系。
果然冤家路窄,双方又一次碰面,上来就是互骂对方坑自己。
两边的参赞还就“越界”玩起了双关梗。
姜参赞摘下酷炫的墨镜:喂,别越界好不好?
对面太参赞不乐意了:越界的是你好吗?
这一幕挑明了韩朝的对立之深——
那道长年分隔南北的三八线,不止是地理上的,还在心理。
它就像一道无法跨越的隐形鸿沟,横亘在他们眼前。
双方嘴炮步步升级。
而真正的战火却一瞬间在门外燃起:
叛军暴动,索马里的内战开始了。
惊慌中,他们不自觉地站在了同一线上——
看向了这场来势汹汹的血腥风暴。
很快,索马里的叛军已经堂而皇之地在广播里悬赏起总统的脑袋。
这场起义,看来是压不住了。
银行,旅行社等办事处全部停摆,通讯设备都崩溃了,政府官员也早就跑路。
没了秩序,索马里大街上烧杀抢掠,人心惶惶。
韩、朝的大使和工作人员、家人们都只能躲在大使馆里。
没有地方能取钱买票,没有政府能安排后路。
想逃?谈何容易。
只能认清局面:我们被孤立了。
雪上加霜。
曾经作为国际援助的大使馆,在叛军眼里性质突变,成了原政府的帮凶。
大使馆这个最后的堡垒也快守不住了。
原本享有特权的外交官身份,迅速失效。
还记得影片开头有一幕入境搜查戏。
所有乘客都在排队等候。
唯独姜参赞,亮出手里的证件,直接从旁道先走。
对比后来这一幕,韩大使气急败坏地把他毫无用处的名牌丢到一边。
突如其来的战争,剥离了他们的政治身份。
如今他们只是求生的普通人。
引发索马里内战的政治纠葛,也许我们不懂。
朝韩关系是别人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许我们也不懂。
但我们能从他们眼里,看懂战争的残酷。
这是影片的巧妙之处——
一开始,复杂的政治和历史让你看着隔了一层。
但它又很快掀开普世的主题,让你又往里进一层。
叛军成功攻入了索马里首都,枪声四起。
他们以枪炮代烟火庆祝胜利。
更可怕的是,像发喜糖一样的把枪支发给民众。
人人皆兵。
小孩也不例外。
朝鲜大使馆遭到抢砸后,林大使和太参赞带着一大家子去找下个避难所。
路上就遇到了三个持枪的孩子。
孩子们一边开心地说着发现敌人。
一边动作麻利地上膛、瞄准。
朝鲜人们吓得纷纷举手。
孩子们仍然举枪作扫射状。
但没真的开枪,只是在嘴里弹舌模拟枪声。
???
大人既困惑又惊恐。
小孩的世界,有时候只有小孩会懂。
几个朝鲜孩子马上会意,演起了被打中倒地的戏码。
大人们顿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纷纷加入“死状”。
举着真枪,但玩的是模仿游戏。
分不清战争还是游戏的孩子,已经成了战争暴力机器的一环。
满屏荒诞中渗出了一种我们都明了于心的情绪——
反战。
这也是为何,影片毫不吝惜地,让镜头长时间停留在非主角的人们身上。
夜晚街头逃串的叛军少年,被警察一击致命。
特写的脸上,除了斑驳的血迹——
细看,眼角有一滴泪滑落。
硝烟如云的战场中,一位母亲手捧着一只孩童的鞋大声哀嚎。
此时,无关战争哪方正义,是对是错。
影片对个体的悲悯,对同类的共情,足以让人破防。
而当观众入情后,再看朝韩关系:
起初隔着的那层纱逐渐消失,反涌上来的是沉重的悲剧感。
朝韩两边人民的对立性,开片已定。
但随着剧情进展,他们的相似性也一点点被揭开。
最关键的切口在两个参赞身上——
本是同根生的镜像关系。
他们怀有同样坚定的民族大义,愿以国家利益为先而不择手段。
手段却出奇的一致。
姜参赞用钱贿赂外国记者,要来对朝鲜不利的照片。
而开头抢劫韩大使的土匪,也正是太参赞买通的。
姜参赞利用墨镜反光来打探情报的妙招,也出现在太参赞那里,只是道具换成了打火机。
可这样相似的两个人,却几乎生来为敌。
究其原因,四个字——
意识形态。
但这四个字,在生存面前毫无重量。
能否卸下这重面具,以人的身份赤诚相待才是影片关心的点。
(下面的解读涉及剧透,介意的胖友可以先收藏文章~)
朝鲜一行人逃亡路上,发现唯一能投靠的避难所只剩韩国大使馆。
他们围在门口,表示希望能被收留。
韩大使面露难色,先是奚落对方之前吵架时的盛气凌人。
而后又转眼一看几个朝鲜孩子,不由得关切起来:
这么危险还带着孩子们跑到外面
孩子们吃饭了吗
于是原本交恶的两派人齐聚一桌,吃起了烛光晚餐。
浪漫?
想多了。
这更像一场鸿门宴。
林大使起初甚至不敢动筷,韩大使会意后,跟他互换饭碗吃了一口。
这才打消了林大使怕被下毒的担心。
偏见和恐惧,是他们对彼此的第一感受。
朝鲜人还没进门,韩国人就分外焦虑。
毕竟在他们认知里的朝鲜人,连小孩都是训练有素的杀手。
而朝鲜人走进来后,看到馆里陈列着的汉城奥运吉祥物。
下意识就捂住了孩子的眼睛。
为什么?
害怕它背后象征的文化输出。
这在同题材的《铁雨》里头也有过类似情节。
朝鲜特工听到女儿在听权志龙的歌时,赶紧教训她:
你这丫头,你不要命了!?
为了表现双方间这种天然恐惧,导演甚至还融入了惊悚片的拍法。
夜里韩大使的夫人刚锁好房门。
一回身手电筒就照到了一个小孩,把她吓坏了。
小孩的眼神定定地盯着她。
此时肉叔心里也发毛了:
难不成这小孩真的会是杀手?
但他一开口,声音脆生生地,只是想帮患病的爷爷讨点白糖当药吃。
意识上的心防,随着人性之本一点点被卸下——
朝韩两边开始走上通力合作的逃亡路。
一出DIY装置艺术表演,点燃了全片的高潮。
他们准备驱车前往意大利大使馆,搭救援机离开。
但要知道,这条路上早已枪林弹雨。一旦被叛军发现,他们就相当于移动的枪耙子。
林大使脑洞大开,想到用书籍和板材来DIY汽车防弹层。
一伙人齐心协力开始组装,完成了4台装置艺术车:
索马里叛军将燃烧瓶砸向他们的车。
合力逃生过程中,熊熊燃起的书籍,象征着意识形态的消亡。
此刻,只有车里头还在喘息的生命才是重要的。
从仇敌到对手,他们已然卸下了政治面具,生死与共。
最后大家终于赶到意大利使馆门口。
只有太参赞没有下车。
猜到原因的姜参赞最先扑过去看,打开车门发现他已经没有气息。
这个曾经想手刃对方的人,哀痛地叹了两口气。
逃亡结束。
才卸下的面具,不得不又戴回去。
一天的共患难很短。
但却足以让告别很难。
影片的最后,他们装作互不相识,先后下了飞机。
各自朝着左右两边的接待阵营走去。
按照约定,绝不互看。
只有几个孩子的眼睛“不听话”地乱看。
妈妈们条件反射似的,又一次捂住了他们的双眼。
这一次,不再是害怕对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而是害怕他们之间情谊的流露。
影片想传递的南北统一之愿,不言而喻。
影像里的战争有多残酷,映射出对和平的渴望就有多浓烈。
这份渴望,隔着屏幕溢出了时空。
观众不止看到当年的索马里。
更看到当下的朝韩。
还有地球上正处于战火中的每一个角落。
本日打工人:巴斯特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