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沙10月23日电 秋日的黄石水库,碧水环绕山水相映,因生态环境优质,水库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等动物来此过冬,也因景色宜人,于2020年被评选为湖南省美丽河湖。
可不曾想,前些年,这座以灌溉为主的国家大(Ⅱ)型水工程,却一度因投肥投饵养鱼而“出名”,最多时养殖面积达1.5万亩,但随之而来的水质变差、渠道通畅能力减弱,让“明珠”一度蒙尘。
2018年开始,湖南桃源县黄石水库灌区管理局深入推进“河长制”,库区实行“网格化”、“驻站制”管理,灌区实行“渠长制”,通过近年来加大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黄石水库呈现水清、渠畅、岸绿、景美,返璞归真后的“桃源千岛湖”又开始重焕光芒。
源头划分网格,守护一库碧水
10月22日早上6点,水资源保护处蔡家垭管理站站长姚善林刚结束11个小时的夜巡工作,回站吃了一碗面,又忙不迭和站员一起上了冲锋舟开展了日间巡查。
说起库区水质变化,姚善林作为当地原住民很有发言权:“以前水库有渔场,我小时候还来偷鱼;后来改为私人承包,我又替养殖户做管护。”姚善林自小就和库区的水打交道,眼见因养殖户贪图暴利,过度投入鱼肥等原因,水库的水逐渐浑浊、起泡,而自己也曾是始作俑者,“自家门前的水,弄得自己都不敢喝。”
前几年,为了保护一池库水,桃源县启动库区综合整治行动,重拳整治“四乱”。拆除了库区拦河筑坝、违建房屋、钓鱼排和板房等浮动钓鱼设施以及库区拦网、网箱养殖和保护区内畜禽规模养殖场,关停了水库相关保护区内的农家乐,清除了全部僵尸船。
为更好维护综合整治成果,2018年,库区以强化内部管理为抓手,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推行水面网格化,将3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分为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置一个保护团队,每天轮区域巡查。
姚善林因雇主退养失业,却在工作人员劝导中上了心。他转变观念扭头竞聘了水库管理员,加入网格化保护团队。管理员不仅要及时清理水面漂浮垃圾,确保库区水面日常保洁,还要打击违建违捕违排,工作日24小时在岗,晚间都要睡在船上。
“网格化相当于明确了责任田,让我有了更强的主人翁意识,丝毫不敢马虎。”为保护水生物多样性,库区每年实施人工增殖放流以开展水生态修复,姚善林由“破坏者”变身“保护者”,抓禁捕的经验十分老道,“基本上巡一圈就知道晚上哪里会有偷捕的人,一逮一个准。”
遇到偷捕人员较多不能应对的情况,姚善林就会将及时上报水资源保护处,调度其他站点人员开展联合行动。
“既分片负责又团结协作。”水资源保护处黎业刚介绍道,这几年,库区依法处理离岸钓鱼、投毒钓鱼等违法垂钓行为300余次,收缴投毒工具30余具,依法处理非法捕捞国有渔业资源人员50余人次,非法电鱼人员15人,依法拆除拦河筑坝10处。得益于网格化制度,库区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质标准Ⅱ类以上,能见度从3米提升至10余米。
水质改善,周边居民直接受益,同时受益的还有一群老“渔民”。
49岁的张春海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于90年代末开始承包库区200多亩水域,每年投入上万尾麻鲢,后响应号召退养,成立了富丰水稻合作社,转业种上了水稻。从300亩开始承包,至今已流转上2000亩,每年收益超过500万元,“进行水面网格化管理后,我感受到水质一年比一年好。靠着这片好山好水吃饭,收益不仅比养鱼时翻了50倍,用得也更踏实。”
灌区设立渠长,助力农业发展
张春海的田,离水库直线距离不过1公里,享受着优质水源带来的生活转变。而桃源北部10个乡镇、37.5万亩农田,也因“渠长制”的施行,缓了旱情,增了收益。
“水库设计之初,就是要求以灌溉为主,但这些年的利用也曾有过低潮。”据渠道管理所所长曾磊回忆,60年初开始蓄水运行的黄石水库,有3条干渠,31条一级支渠,合计长度超过400公里,此外还有各级斗、农、毛渠如毛细血管密布县域北部。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千禧年前北片农户水稻种植每遇旱情,也曾依赖着西北角这个库容达6.02亿立方米的储备水源,因此渠道的日常管理也一直延续着“谁受益谁维护”的模式。但随着一波务工热,农民对农业依赖程度减低。打整不及时,加之经费不足,部分渠道多处淤积,严重影响了灌渠输水流速。感受最明显的,就是距离水库约60公里的南干渠末端——陬市镇小马山村。
“往年遇到旱情,县委书记就要在我们村坐镇指挥,等我们这里的水量高度超过1米才安心。”村党总支书记袁勇介绍,小马山村是桃源县双季稻主产区,抗旱放水时,如果不先将水压到小马山,不仅这片受灾,沿途水量也会因压力不足而缺水。久而久之,“小马山一米线”成了沿途开闸的经验基准,“即便是这样,水库的水也要10来天才能到我们这,因为渠道不通畅呀。”
2018年,黄石水库灌区管理局投入130多万元对全部在用渠道进行了疏通,10天才到的水,不到3天就能流进小马山。不仅如此,管理局将河长制内涵进一步延伸,在灌区全面推行渠长制,将日常巡查管护收归各基层管理站,每个渠长包干近4公里渠道区域。
喻光新是小马山管理站站长,也是当地渠长。一个麻袋、一把铁锹,一辆摩托,是他巡渠的标准配置。用他自己的话说,自从有了渠长制,他这些年,更像一个拿着工人工资的新农民。
“一周日常巡两三次,汛期天天巡,雨后必须巡。”喻光新说,巡逻要求重点观察险情,及时排除隐患,此外,砍杂除草清淤都是他的日常工作,每遇暴雨,渠道就会淤积一点泥沙,因巡查频繁,他几铁锹、不到半小时就处理了。而在渠长制推行之前,渠道清淤一年集中一次,要出动挖机和大量人工,每年花费均超过3万元,“我的工作任务多了,责任心更重了,但能及时为当地减负、为百姓减损,我再辛苦也值得。”
今年,桃源县切实抓好耕地抛荒整治和发展粮食生产工作,公布了“六个严禁”“四个禁止”,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小马山也增加了270多亩水田。然而在8月,因连续干旱,西片3000亩农田基础水源储备即将告竭。喻光新发现后第一时间上报,并联合当地党委政府迅速疏通淤塞渠道,镇党委书记马志强一线调度,仅投入4万元就挽回了400万元的经济损失。
渠道畅通,水流奔腾,清澈的库水也咕咕流进了桃源县黄石灌区30余万亩农田,每亩降低抽水成本30元。农田抗旱能力增强,农户腰包更鼓,渠长的及时解忧,为乡村振兴添了一把火。
“管理者变成服务者,不仅带动农业经济也凝聚乡镇人心。”黄石水库灌区管理局局长黄培基表示,30余名渠长通过自身责任心和点滴付出,感染了周边村镇。盘塘、架桥等渠道所经地纷纷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志愿者服务队,将渠道环境纳入志愿保洁范围,共保渠系畅通,“这也达到了我们将河长制延伸治理水库及灌区的初衷,那便是护理库水、渠道就跟护理河湖一个样。”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污染,以管护一体的责任促改革。10月22日,从黄石水库40.6米高巍巍大坝望去,落日余晖斜斜铺洒在水库水面,半库瑟瑟半库红,光芒也如流金般顺着渠道水溶进稻田。涅槃后的水库,正像一颗生机勃勃的输氧心脏,用鲜活的生命系统结构,推动当地发展澎湃向前。(郭婧 阙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