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梅州中国客家博物馆,可以了解客家人深厚的人文历史,博物馆里面有非常特别的民俗风情可以感受到,对了解神奇的客家迁徙历史,和客家人日常生活都是不错的。
梅州自古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国汉族客家人最大,也是最集中的聚居地,从这里出发的客家人分布世界160个世界,所以,素有梅州又有“世界客都”之称。
来梅州旅游,感受客家人习俗的其中一部分,而中国客家博物馆里面,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了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博物馆内都有哪些独特的非遗可以看到。
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申报333项,包括有国家级6项,省级2项,市级72项,三级223项,虽然客家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洪流冲击下,渐没其光华时,但我们在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也是挺好的。
梅县区提线木偶戏 (省级)
梅县区提线木偶戏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了,当称佛僵戏,当地人称吊线戏,它是一种由各种木偶戏和木偶舞台形成的一种艺术,表演者通过操控手上的木偶,让木偶做出一些动作,木偶会穿上各种精华的华衣,也是很特别的。
据说,这种提线木偶戏。在梅州共发展出“乐天尧”“奏吉祥”“荣华堂”“富天彩”“合一声”“乐升平”等6大提线木偶戏班,这些艺术非常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他们都会下到城乡,给民众表演。
五华提线木偶戏(国家级)
Wuhua Puppet Show (Stat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五华提线木偶历史比梅县区提线木偶戏还要久,要早二百年吧,明朝初年就有了。
五华提线木偶戏在五华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因为表演精彩,所以戏班经常远涉重洋,东南亚等一些有客家籍华裔居住的地区演出,收获海外华人圈的一堆好评。
大埔广东汉剧(省级)
大埔的汉剧是中原文化的遗产之一。汉剧共发展出传统剧目19个,移植创作剧目64个,现代汉剧剧目37个,在上世界三十年代,大埔最专业的汉剧戏班有两个,分别为“新老福班”和“同艺国乐社”这些都为当时客家人提供丰富的娱乐产品。
广东汉剧(国家级)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广东省三大剧种之一。这个剧种始于清乾隆年间,最先发展于潮州。到了光绪年间,外江戏在潮梅地区最来流行,当时专业的戏班有四大班,分别是荣天彩、老福顺、老三多、新天彩。
这种广东汉剧需要演唱都唱腔质朴淳厚,悠扬典雅,古朴刚健。并且还有大板、昆腔、佛曲和民间小调等做配乐。
舞台语言,演唱的是中州音韵、普通话。很有地方民俗特色。
平远落地花鼓(市级)
Pingyuan Ground Drum (City-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平远落地花鼓已有200多年历史了。最先是记载在《平远县志》中。图为展示的演出工具大铜锣。
因为这种表演都是最先是船上的,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便慢慢从船上搬到地上表演,因此就 平远“落地花鼓”,所以非常有地方特色。
搬到地上表演的“落地花鼓”,在表演动作上更加灵活了,并且都是用客家方言唱说,是平远县最具客家特色的民间传统曲艺。
兴宁竹板歌(省级)
Xingning Bamboo Board Songs (Provincial-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竹板歌的发祥地在兴宁,距今都有超过200多年的历史。
竹板歌是有固定的音乐曲调,演唱者通过平板、拖板、哭板,还有欢板、吊腔等,可以自己调节情绪的变化,观众的共鸣。
竹板歌的道具一般都是四块竹板,后来表演都加入了一些现代乐器像吉他、月琴、三弦等伴奏,这样的舞台表现力会更为丰富一些。
梅县区竹板歌(省级)
Meixian District Bamboo Board Songs (Provincial-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这些在雁南飞茶园景区观看到梅县竹板歌,演唱都是二个人一起的,边唱边手击竹板,挺有趣的。
竹板歌说唱在梅县客家地区有较长的历史,这些表演的曲目为《城里有个大女娘》。
蕉岭竹板歌(省级)
Jiaoling Bamboo Board Songs (Provincial-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蕉岭竹板歌始于清乾隆喜庆年间,演唱者手持四块竹板作道具,打击出节奏作为伴奏,整个舞台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都很强。值得一看。
竹板歌的表演形式朴实,演唱都语言风趣,形象生动,灵活多样。
唱本有杂篇和长篇,我们看到的是男女对唱。形式来看,还可分成单唱和对唱。
旅游小贴士: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五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六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9:00-17:30,17:00停止入馆(逢星期一闭馆,节假日正常开放)
地址:广东省梅州市东山桥头中国客家博物馆
看完,留言告诉我,你想来这里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