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平时喜欢喝点小酒,酒桌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专家说过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阶层的存在,无数次经过作家郑执笔下的穷鬼乐园,国庆节之后终于有了闲暇时间走进去看看。穷不是病,懒才是病,我认为秋日的阳光最美,如果懒得出去走,那才是真有毛病,所以大家在节假日的时候去繁华街区找一点灵感,这里也包括我自己。
沈阳是一个大城市,从东三环走到西三环,大概需要二十五公里,偌大的老城区里面有无数个酒蒙子的乐园。穷鬼乐园的特征非常典型,酒便宜,菜便宜,菜就是一般菜,也没有什么惊艳的味道,我估计只有怀旧的味道,沈阳人把它叫做老味道,如果这个饭店被贴上盛京老味道的标签,意味着它们的菜品很普通,并且环境很一般,一定有一种情怀在支撑着它。我第一次听到“穷鬼乐园“,是在作家郑执的一个公开演讲里,小时候,郑执父亲经常来这儿喝酒,他对于万顺啤酒屋印象非常深,失意和绝望的人都在啤酒屋里,他认为食客们们是一群被时代遗弃的人,只能靠廉价啤酒里抱团取暖,这种感觉有点像是日本街头的居酒屋,那是职场人夜里去喝酒的地方。不止沈阳有这样的地方,全世界都有类似的场所。
沈阳是重工业极发达的城市,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沈阳有一家倒闭的国有企业叫做防爆器械厂,也是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那时候很多下岗工人无事可做,唯有喝酒才能解忧,有一部分人抓住了商机,开一家小饭店,并且坚持下来了,所以大部分老饭店都是三十年的历史,据说万顺啤酒屋开了大概三十多年,准确来说万顺一部是三十多年前开业的,因为动迁的原因,只剩下这个万顺二部,昨天有一位网友在留言中说到李彦宏的名字和二姐的历史故事。
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当收集完材料、准备写作的那一刻起,你必须要拥有那种信念:这个故事,没有人会比我讲得更好了。所以我一直想去现实中去看看,总想写一个长篇故事,往往又因为实力不足,半途而废。新媒体“故事硬核”编辑王天挺说:我写了七八年的故事,也看了很多本教人如何写作的书,但到头来,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马尔克斯的那句话:“我们必须像我外祖父母讲故事那样老老实实地讲述”。
这栋楼房的形状极为奇怪,有点类似锯条的刀片一样,狭长的楼体位于五条马路交汇处,饭店占据三层楼的一楼和二楼。不论从哪个方向过来,都能看见啤酒屋的招牌,以前经过的时候,牌子很旧,几乎看不出底色,国庆节前夕应该是重新制作了店面招牌。东侧是繁华的北市场,北侧是冷清的老北站,老北站和老北市就像难兄难弟,它们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没有人想听。
繁华的交通是招财进宝的好地方,饭店门前聚集不少劳务人员,但是比以前要少了很多,据当地人回顾,鼎盛时期有上百人的规模,这样的劳务市场,沈阳有很多,附近保证有一个老破小的饭店支撑着,所以说沈阳各商圈都有类似的神店,网友对此问题也纷纷留言,我也记着了。
饭店大门朝西,感觉很破很破,一进门是长条形的柜台,类似过去国营饭店的柜台,柜台里面二十多种拌菜,拌菜就是东北的凉菜,无需加热即可食用,凉菜的价格是六元钱,我看网上很多文字记载是五元,看来是涨价了一元钱,毕竟现在什么都贵了点,涨一元不算多。
饭店的炖菜十元钱起步,最贵就是炖牛肉(二十元),制作人应该文化不高,炖牛肉用了一个“顿”字,馄饨写成了“混沌”,老板写错了不要紧,制作招牌的人应该给纠正过来啊,从一个小事就能看出很多细节,很多人说东北人不注重细节,也不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所以我尽量避免写错别字,如果有网友纠正过来,态度一定要端正。大家留言说这是什么时候的价格,文章的照片都是2020年10月份拍摄的。辽沈美食图文原创!
东北地区喜好吃炖菜,但是炖菜只下饭,炖菜和啤酒不太搭配,要是喝白酒吃什么菜都无所谓了,所以饭店里面的各种拌菜是最好的下酒菜,又便宜又实惠!柜台里面的凉素菜都是六元钱一盘,比如说凉拌土豆丝、拍黄瓜,拌花菜、油炸花生米等等,多个品种拼成一盘也行。当然还有人会自己偷摸带着下酒菜,就像郑执在故事里面说的“综合豆”,最困难的时候,我还用蒜蓉辣椒酱拌着方便面,根本不敢去饭店消费!
凉菜也有荤菜,比如说油炸蚂蚱、茄汁鲅鱼等等。荤菜价格不等,均价在二十多元,如果兜里有点碎银两,完全可以叫几个硬菜(炒菜),溜肥肠、锅包肉、溜肉段、辣子鸡、鱼香肉丝、红烧刀鱼等等,价格都不算贵,锅包肉二十六元,据说是二十四小时开业,咱也没深夜出来喝过酒啊。北市场还有十元钱三曲的小舞厅和风情万种的二人转,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那时候的北市场真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下午二点多的时候,店里的顾客不算多,当我一个人走进饭店的时候,气氛会有点尴尬,食客们齐刷刷瞅着拿着相机的我,仿佛家里突然来了一个陌生人。
老板娘热情招呼着,大兄弟想吃点啥?
听说咱这个啤酒屋挺有名气的,我能拍几个照片吗?
拍吧,没事,尝尝咱家的小菜吗
不了,我刚刚吃完午饭了
其实我是逛北市场路过的,没想吃饭喝酒,时间和金钱也不允许。
我也不认识小说里面的英姐,也能蹭点酒喝。
尽管我什么也没有点,老板娘还是很热情告诉我,饭店的二楼面积更大,可以上去看看。三步两步走上去,二楼面积果然很大,因为饭店的布局是三面临街,午后的阳光通过遮阳帘还是细细的照射进来,斑驳的阳光令人产生一种怀旧的气氛,但是蓝色的墙面油漆和暖色调的阳光显得特别不和谐,我不喜欢这样的颜色搭配。因为咱不是作家,只能大概描绘一下心情。
靠窗的两位大爷正在喝酒,每人一杯扎啤算是小酌,扎啤六元钱一杯(一杯大概1000毫升,相当于两瓶啤酒),作家的文字记载是二元钱一杯,我觉得那时候应该是九十年代末期,现在一杯扎啤售价是六元钱,普通干啤(500毫升)在一般饭店的售价是六七块钱,所以说喝点扎啤还是挺经济的,因为售扎啤的饭店已经不太多了,所以每一口都是怀旧的味道,有人说扎啤特别上头,有人可能就喜欢这种上头的感觉。
我问两位大爷能拍个照片吗,他们很愉快的邀请我坐下喝点啤酒,咱也不是那种人啊(我也不会蹭吃蹭喝),他们点的油炸蚂蚱(二十五元),另外一个是茄汁鲅鱼,两位老者来自不同的区域,也是当年的沈阳下岗工人,但是现在退休待遇还说得过去,赶上国庆节小聚于此。大爷说以前在苞米地里面,秋收时候一抓一大把蚂蚱,划拉一盆烤着吃,吃两个荤菜的大爷肯定不是一般人嘛!也没敢与大爷畅饮,我也不喜欢一个人喝酒,拍了几张照片就撤退了,没吃没喝就去北市转悠了,所以菜的味道不给予过多评价,下次有机会路过再说。
我坐在二楼,突然想起《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非常精彩,拿来改编一下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二文钱,买一扎啤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要涨到六元。如果出到十几元,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二楼,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一楼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回头来看著名作家的文字,简直就是神一样的传说,为什么要从语文中删掉呢?
走出万顺啤酒屋的大门,墙边坐着一位酒蒙子半躺在台阶上,沈阳人把喜欢喝酒又不能喝太多酒的人叫做酒蒙子,或许就是一种酒精依赖症,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喝完酒随便在躺地上睡觉,有时候醒了就走一段路,甚至丢了鞋都不知道,我记得曾经有一个饭店名字叫做喝丢一只鞋。在冬季的时候,经常听说酒后冻死在马路边上,因为喝完酒会浑身发热,最后还会脱光衣服,回头再看各大作家笔下的文字是一个深有感触的记忆。
东北人真的穷吗?东北人喝酒是为了解压吗?穷乐呵吗?其实上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大路口是约定俗成的劳动力市场,有些人在这里一站就是好几年,沈阳的劳务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东北的本地人居多,南方劳务人员比较少,其中有下岗的人员,也有农村务工人员。如果是劳务人员,他肯定都有一点手艺,刮大白、电工、水暖工、木匠、瓦匠、还有倒骑驴和搬运工。有人说我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写文章,谁还不是穷人过来的,码字也是一种劳动,站在网上等着金主来约稿。
当时没有什么中介和网络,谁家有需要工人,就去街头去找人干活。当年类似这样的地方挺多,比如说鲁园、塔湾等等地方。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人聚集着,如果有活干就能每天赚个两三百元,赚点钱就会喝一顿酒,反正穷鬼乐园里面吃饭喝酒也花不了多钱,十几块钱就有顿酒喝。有人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就这样,日子循环往复着,只要有人在,这样的乐园永远不会消失!
辽沈美食 图文原创,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