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大会)云南高原湖泊土著鱼种的“重生之路”
中新社昆明10月6日电 题:云南高原湖泊土著鱼种的“重生之路”
中新社记者 杜潇潇
“以前抚仙湖里抗浪鱼很多,我不想其消失,所以努力让它们‘游回’抚仙湖。”殷树茂因为一份执念,从事抗浪鱼种源保护工作26年。如今在他的养殖基地,曾经濒危的抗浪鱼已经可以在模拟野生养殖的环境中,实现自然繁殖。
抗浪鱼(鱇浪白鱼)与滇池金线鲃、大头鲤和大理弓鱼并称为“云南四大名鱼”。抗浪鱼曾是高原湖泊抚仙湖独有的珍稀土著鱼,上世纪80年代,因过度捕捞和银鱼的大量繁殖,抗浪鱼数量大幅下降,接近濒危。
“动物王国”彩云之南有淡水鱼类629种,约占中国淡水鱼类的四成,居中国之首。其中土著种594种,但处于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的土著鱼有138种。保护云南土著鱼任重道远。
殷树茂的家乡宜良县狗街镇与抚仙湖仅一山之隔,他看到这样的状况心痛不已,于1995年回到家乡做起抗浪鱼种源保护工作。最初从抚仙湖渔民手中收集鱼苗,经过野生养殖、人工驯化养殖、人工辅助繁育,发展到现在抗浪鱼实现自然繁殖,目前已可实现年孵化优质抗浪鱼种苗1.2亿尾以上。
在这26年中,殷树茂先后进行了多项研究,最终摸索出抗浪鱼模拟野生养殖模式,按照鱼的生活习性、遗传多样性进行自然繁殖,确保鱼的种源纯度,使鱼的存活率达到90%左右,畸形鱼发生率为零。
如今,殷树茂孵化的抗浪鱼已“游回”抚仙湖。“经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抗浪鱼还可以起到净化水质和控制银鱼数量的作用。”殷树茂说,他的最大愿望就是更多的云南土著鱼类可以“游回”自己家乡的湖里,实现水养鱼,鱼净水。
许多人与殷树茂有着同样的愿望。中国政府及科研机构在保护云南土著鱼类领域做了诸多努力。在云南省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保育基地,23亩的园区内分布着大大小小60个鱼池。这里先后收集并转移到迁地保育基地进行保育研究的云南土著特有鱼类102种,滇池金线鲃等珍稀鱼类不仅得到有效保育,而且被深入推进到可持续利用环节。
据了解,云南省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建立了高原鱼类活体资源库、遗传资源库,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品种创新,创制了软鳍新光唇鱼水产新品种、金线鲃与鲤鱼远缘杂交品系。现已达到年产500万尾以上土著鱼类苗种能力,可直接带动特色鱼类年产值1亿元人民币以上。
“我们不仅仅向世界展示保护成果,我们已经走通了从保护到可持续利用之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君兴认为,土著鱼的保护,一旦跟老百姓的生计结合在一起,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保护它们,可持续利用才是真正的保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