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吴江“运河八景”发布,续写运河千年的精彩故事,演奏古今交融的崭新乐章。你知道吗?其中的第三景——九里石塘,它的修缮与维护,凝结了几代交通人的心血与汗水。
今 天
苏州交通就带大家
一起走近这条九里石塘的前世今生
…………
……
“九里石塘”
全长约1800米,宽3米多,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由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修筑(当时为土堤),以通驿道,利纤挽,时名“松江堤”。宋庆历八年(1048年)大修,宋治平三年始垒石岸。又于元至正六年,用统一尺寸的大青石重筑,在石塘下“开水窦百三十只,以疏横流”,建桥九座,被称为“至正石塘”,又因总长九里,“九里石塘”由此得名。
江南“水上长城”
“九里石塘”既是河岸又是纤道,还被充作驿道,是当时水陆两用的交通要道之一,故又被称为古纤道或古驿道。至此形成了京杭运河有史以来最坚固、最完整的一条临水路道,被喻为江南的“水上长城”。我们现在漫步古纤道,看到的这些大青石依然是从元代遗存下来的。明清期间又多次对这条石塘进行过修建。明朝永乐年间大水连绵,吴江塘路大多遭到破坏,但九里石塘只有少数块石歪斜。这一古纤道是江南古塘路中的佼佼者,构筑讲究而科学,成了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
重建修缮古纤道
然而,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九里石塘”大半坍塌废没。1984年,在吴江航道站原副站长王鑫钰的主持下,航道部门把散落在各地的古纤道大青石收集起来,在现址重建了这段运河古纤道。
而在重建和修缮古纤道的过程中
也发生过一个又一个故事……
在重建的过程中,当时的工程队伍嫌巨石太大,搬运困难,就把青石凿小了,当凿到第十六块时,时任苏州市交通局副局长兼苏州市航道管理处主任孙文淇正好来视察工地,立刻制止。他认为这些大青石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轻易破坏,要保持原样。
于是航道部门专门改装了两艘打捞船用来吊装大青石,把散落在松陵至平望运河边、水里、泥里的巨石一块块清理出来,集中运到现址,再按照古代的样子安装到事先打好的梅花桩上,恢复了古纤道的面貌,并修复了三座古桥。又于1995至1998年京杭运河苏南段四级航道整治期间,再次对这段古纤道进行了修缮。
精心守护古纤道
2009年,贯通运河东、西两岸的运河大桥开工建设。由于桥址位于古纤道区域,经过交通与其他部门的三次调整、五次论证,大桥的跨径从60米最终敲定为120米,更好地保护了古纤道。桥梁施工期间,航道部门建议古纤道附近采用人工开挖分段施工等措施,有效地确保了古纤道的安全。
在京杭运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工可期间,设计部门为了减少航道弯道,缩短航道里程,将该段古纤道进行了切角处理。吴江航道部门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提出了将航道中心线向东偏移、绕开古纤道的建议,江苏省交通运输厅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对施工方案进行了调整,古纤道得以保留。
近年来,由于船舶的碰撞,古纤道驳岸损坏严重,2010年,吴江航道部门结合运河申遗和航道整治,联合文广部门对她进行了重修,历经两期工程正式修缮完成。随着沿线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的完成,古纤道以更美的面貌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段古纤道成为苏州七个入遗点段之一。
在这个金秋十月
苏州交通诚挚邀请您,徜徉运河边,漫步古纤道,在鸟语花香的美景中,与绵延千年的运河水,与历经风雨的石塘路,开启一场古韵今风的对话与随想。
看完迅速扩散告诉身边的人!
别忘了分享、点赞、在看一键三连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