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革命中,每个城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模样,有钢铁丛林一般的松北,奋力追赶着明天,成长为国际都市的模样;也有守着老哈尔滨回忆的道外,无言见证着历史,遍布人们追忆往昔的脚步。
但道里是尤为特别的,在这里,老哈尔滨的过去与新冰城的未来共生,历史与发展维持着巧妙的平衡,而老道里人与新道里人也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当安静街夜市熟悉的叫卖声响起,当通江街不知名的苍蝇馆子挤满老饕,当建国公园里的秧歌队伍引来叫好不断……纵横交错的街巷间,漫溢着老道里故旧而亲切的滋味。
七八岁的孩子拎着红色塑料袋跑跳地穿过身旁,鲤鱼在塑料袋里不停地挣扎打挺;旁边是细长木板拼起的摊位,碎花布上摆满了带泥儿的土豆和茄子;再往前走,是一阵让人忍不住吸鼻子的香气,滴着油的炸鸡架刚刚出锅,脚下却不小心踩出一圈水花。
无处不在的市井味儿压缩了人和人的距离,就连日常的聊天也被温暖的笑声渲染,立马就变得鲜活而真切。
有时是一两句“这干啥去啊”的寒暄,有时是抱怨一下阴雨连绵和老寒腿,树荫下的大爷也总爱和你杀上一盘棋,拉着推车的大妈则爱分享今天市场里什么菜新鲜。
在道里生活的人很多都上了年纪,不急不躁,就算只是从房子里走出来,步子也会被邻居所牵绊。
在老道里住久了,你很容易被这里的传统邻里氛围所感染。
时光好像在这里打了一个褶,折叠起整个哈尔滨都找不见的鸡犬相闻。
打开道里区的地图,安隆街可以说是那一条“褶皱”。
一街之隔,一侧是人间烟火的安字片儿,一侧是摩登都市的道里爱建。
在这里,友谊路-上海街全省首条“金融街”建设如火如荼,沃尔玛、家乐福、卓展购物中心、居然之家等在这里遍地生花,这里既是绝佳的购物场,也是小微企业的萌芽厚土。
除此之外,中央大街像是一座卧虎藏龙的美食迷阵,顾乡大街是每个平凡日常的酸甜苦辣,公园遍布的群力则是最佳的遛娃去处,名声斐然的长岭湖湿地是当之无愧的“绿肺”,在道里,大片的公园与整洁美观的楼群构筑着无数人金色的梦想。
事实上,如同安隆街一般的“褶皱”在道里交错纵横,在新与旧的边界数不尽的吃喝玩乐与“声色犬马”,点缀“新新人类”们的休闲生活。
从安字片的老居民区,到爱建群力的都市繁华,当你沿着松花江的脉络一路向前,你会知道,“一半江水一半绿”才是道里的真实写照。
哈尔滨人李健在《松花江》里唱“松花江水,我童年的海洋。”初听有点好笑,但对于道里人来说却也有几分真实。从西到东,14个主题公园连接成了一条绿色的“海岸线”。
小时候,跟着大人们从公路大桥走到九站公园,再走到斯大林公园,渔夫们在黄昏前收起网,老人们在岸边牵着狗,还有那些并肩散步的夫妻。
晚霞中,松花江朝人们敞开怀抱;远处,树木在水里生长。
对于外地人来说,道里或许是梦寐以求的诗与远方,但对于在外的游子来说,思念很长,沿着那条昼夜奔腾的松花江。
其实,道里远不止三面。
人们说:“一个道里区,半部冰城史。”
这里的个中韵味一眼望不到底,而对于道里人而言,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他们的生活与日常。
道里是复杂的、变动的,它很难用几个短短的中文词汇来定义。它是由上百万、上千万块城市碎片拼凑出来的,我们与每块碎片的相遇都是偶然的,随机的。
如果我们要把心中的那个道里拼贴出来,我想,没有人会是相同的模样。
你心中的道里,才是最美好的人间道里。
图文来源 | 魅力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