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座新场古镇,有“新场古镇赛苏州”之美誉,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整个新场镇,前面是大街,中间是民房,后面是小河。以前在小河上,船只通行运盐、送货。新场之所以叫新场,就是因为把以前旧的盐场搬到了这里。
25度的上海,真是最好的时节。走进新场,只见墙体斑驳灰白,典型的一座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古建筑。演员卢一贺说,我最喜欢的还是东西老街,还有这里的几座桥,洪福桥、千秋桥、青龙桥等,桥上的雕刻精致。
走在古镇斑驳的石板路上,那种感觉真的很独有。或者暂停下来喝个茶,聊个天,发个呆,感受当地人的水乡生活。于是,沿老街的石板路慢慢向里面走去,伴着河水的温情呢喃,眼前逶迤而来的是江南老式民居。细细观赏高高门楣和柱子上的精致雕刻——雅士、祥云、八宝,还有认不出的其他雕物。几百多年的光阴,并没有摧毁细腻别致的线条和鲜亮空灵的神采,它们藏匿了当年工匠和艺人的体温和手纹,使我具象地感受了南方的韵致和灵慧。这些老房子及雕刻,经历了漫长时光的浸润,一脉相承抑或被颠覆的艺术情趣和生活细节,已融入砖石及廊柱的缝隙和呼吸之中。一代代人在此留下了歌哭笑骂的烟尘气,有意或无意注视的众多目光凝成了缘起缘灭的情感包浆。这样的老房子是活着的历史册页,是矗立时空中的诗词歌赋,昭示着多年以前的生活理念和习俗、人们的爱恨悲欢、文化涵养和工艺品位。
是的,这是一座具有很深文化底蕴的古镇。早在宋元年间,即有名仕瞿士彦在这里创办义学,无偿资助贫困的学子求学问道。他倾尽心血播撒的文明种子,就在水边的学堂里发芽展叶,开花结果了——诸多学子日后成为俊才或栋梁。《南汇县志》中,就有新场镇“科第两朝称盛”的记载。骚人墨客在此幸会,曲酒流觞,才情际会。“南屏书屋”之类呤诗泼墨的高雅场所就有20多处。这里还是倡导男女平等受教的前卫之地,光绪28年,就有女子学堂,供名媛淑女在此接受文明熏陶。30年代,镇上就建有设施齐全、教师队伍规范的中小学校,朗朗的读书声与轻波荡漾的水声竟相媲美。解放后,悠久的文明传统得到了发扬光大,文化教育事业日益发展。80年代,全国第一个 “社镇文化中心”在新场镇成立,书屋、阅览室、茶楼、艺品店、健身馆一应俱全,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小镇人卓然高标的生活及艺术情趣。
电影《色戒》你一定看过吧?这里就是影视实景地,李安心中的上海古镇新场,古称“石笋里”,素有“小小新场赛苏州”之美誉。作为千年古镇,新场积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市区级文化保护单位共计37处。偏安于上海市南汇区西南端,似“养在深闺人初识”的少女,新场以其静谧、美丽、多姿得到了更多世人的青睐。小桥、流水、人家、长街、茶楼、老店、小庙与古寺,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图。四条河巷将古镇划分为“井”字形空间格局。动态的流水和静态的古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了动静结合,光影斑驳的整体景观。
听老人讲,新场以盐繁荣,以盐建镇,“浦东十八铺,新场第一镇”。新场盐业的兴盛,商贾的云集,市井的繁荣,吸引大批志士仁人,在新场留下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笋山十景”、“十三牌楼九环龙”、“马鞍水桥石驳岸”,虽然有些已经不为我们所见,但是仍可以见证古镇曾经的繁荣。新场至今保存大小不一的100多户明清古宅院,白墙、黛瓦、雕花门窗,古镇老宅的风味油然而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奚家厅和张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厅的东西合璧:东方传统的四进三开的宅院,仪门上罗马的立柱、精美的马赛克地面,无不体现出匠心独运。现存石驳岸6000多米,其中1500多米建于民国之前,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文物学家称为“家门口的文物的”马鞍型水桥20多座,桥岸建筑考究,水桥系舟石刻有精细的暗八仙、如意图形,小巧精致,极富江南水乡情韵。
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在新场受恩桥石头湾沙中曾发现石笋,深不见底,所以过去新场镇又名“石笋里”。所谓“石笋十景”即“石笋里“是”新场古镇十景。这十景,其中有书楼、寺庙、渔舟塘、古桥等等。因年代久远,几经变迁,有的照原貌翻新修复,有的只有其名不存其貌,有的正在规划重建之中,千年古迹十分珍贵。新场古镇十景为:溪湾石笋、书楼秋爽、雷音晓钟、横塘晚棹、仙洞丹霞、海眼原泉、高阁晴云、上方烟雨、千秋夜月、南山雪霁。新场镇旧时多石拱桥,是江南水乡特色之一。新场有“十三牌坊”、“九环龙”之称。著名而遗存的石拱桥有:洪福桥、千秋桥、白虎桥、扬辉桥、玉皇阁桥、永宁桥、盛家桥。现在新场镇仍保留着古镇风貌,遗存着部分古景古迹。
傍水而生的古镇,彰显悠悠古韵的“十三牌楼九环龙”、“马鞍水桥石驳岸”等旧日风容熠熠生辉,鲜活可触,淋漓尽致地彰显其悠久深邃的历史文化气息。
时光不知不觉在古镇里流过,小桥,流水,品茶,枕荷而居,可以睡到自然醒.....演员卢一贺说:我不想走了,这么好的温度,又这么安静的古镇,只想静静。静静的在这里度时光,与她共终老……
(系列之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