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的播出,这一处历史上的文化民宅,也成功吸引了无数旅人的目光,它占地面积达到了4175平方千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而有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豪宅,却比乔家大院的面积,还要大上38倍,这便是位于河南省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或许不少人并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实际上,它有着“中国第一豪宅”的名声,从明末清初开始,就成为了康氏家族十二代人在此地的居所。和乔家大院、马氏庄园并称为中原的“三大官宅”。
1641年前后,李自成率领着轰轰烈烈的农民军,攻克洛阳,镇守此地的福王朱常洵被杀,皇室宗族大量逃散,而在此地财主康复吉,迎娶了福王的孙女朱氏,她出生皇族,而朱氏的到来对康家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出身战乱年代的朱氏清楚,当官并不是发达的唯一途径,她开始教育子孙重视农商,耕读传家,这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显然是难能可贵的,而在朱氏的教导下,康家一有钱就买地,将其转化为更加保值的不动产,从此康氏开始了自己长达300多年的发家史。
清朝期间,康家在清朝廷镇压白莲教时候,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长达十年与布匹有关的军需品订单,在这之前康家还垄断了陕西的布市。同时康家多方面发展,靠着造船业发家,和土地致富,积累下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巨额财富,因此人们也就送给了康家外号,“百万富翁”。而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康家也不断扩建自己的住宅,他们几代人,将其变成了一座占地达到240多亩、包含19部分的庞大庄园。
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于一体,有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及房舍1300多间,庭院建筑为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兼具园林艺术和宫廷艺术特色。而庄园内部,砖厂、木材厂、造船厂更是人来人往,他们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一切生活的需要。大约在乾隆嘉庆时代,康家更是富甲一方,方圆几十里全部都是康家的田地。
然而由盛转衰的道理,可以说每一个朝代和家族,几乎都逃不掉这一个定律,19世纪,清朝内部,爆发了激烈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到了1862年,清廷为了遏制起义军,于是坚决的采取坚壁清野,划河圈地”的措施,康家的航运船队遭受了灭顶之灾,从此漕运业一蹶不振。此时康家的经营理念,也从扩张转为了守住家业即可,在1871年,康家家主康道平,建留余堂,意思就是留余治家,保住剩下的财富。
然而这却并不容易,1900年,庚子事变,慈禧以“西狩”的名义,仓皇逃出京城,八国联军随即攻占北京,慈禧等人,有着庞大的队伍,然而他们的遭遇也是落魄至极,当时的中国,还是不是满清皇室掌权还是一个变数,谁也不愿意把宝压在慈禧的身上。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途中路过康店,康家第十七世康鸿猷却独自出资迎驾慈禧太后,康鸿猷一门心思想着,如果能够和皇室勾搭上关系,那么他们的家业,就有可能东山再起,此时的康家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在此之前,家族中不少成员,就已经享乐成习,不思创业,坐吃山空,而单单是抽鸦片的就到了30多人,更是有分家之人,沦落到卖地而买鸦片,沦落无家可归者,因此家族进一步衰落,但是康鸿猷却决定在慈禧的身上做出一把豪赌。为了撑起自己的场面,康家大肆铺张,举行隆重的迎驾典礼,还主动承担起了接下来慈禧等人的花费,康家卖地筹钱,献给皇上白银百万两。为此慈禧惊讶不已,不由得说出一句“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的话,从而广为流传,而在光绪二十九年,康家又收到了清朝廷赏赐的“神州甲富康百万”的金匾。然而事实证明,康家最终的财富被慈禧挥霍败光,却并没有带来他们想要的报酬,很快,家族便迅速凋零,从此一蹶不振。
民国时期,康庭兰用自己的家业做抵押,去中国银行贷款10万元,打算到郑州开设棉花打包厂和花行,结果在1937年运往上海的货物被日军烧毁、发往天津的货物被抢,同时“中国银行”的10万贷款被催还,康庭兰撑不住,不久病亡,成为了这个家族最后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