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联合组织的“世界物种基因库•穿越高黎贡山”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团走进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赧亢管护站、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龙陵古城山管护站,针对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进行了采访。记者们不辞辛苦、爬山涉水、手脚并用,一路摸爬滚打,最终不虚此行,拍摄到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菲氏叶猴、高黎贡球兰等珍稀动植物珍贵影像。
进山寻“猿”
高黎贡山自然公园
当日上午,采访团进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赧亢管护站高黎贡山自然公园。为防止惊扰到白眉长臂猿,提高拍摄成功率,采访团分为2组,一组为摄像设备较好的寻“猿”组,一组为学习自然知识组。
进山
先欣赏一下沿途风景
黑水塘
树蛙产在树枝上的卵
野生石斛
石斛花
天南星-仔细看它身上的纹路。据说因为纹路像蛇,野猪不敢来吃。
野牡丹
这种草名字很厉害了-九死还魂草(石松)
野生山茶花
苦苣苔
贡山斑龙芋-高黎贡山特有植物
野生古茶树-目测500年以上吧
野葡萄
图不重要,看字
该低头时要低头
保山茜 -这个名字有来由
保山茜(Fosbergia shweliensis)属茜草科植物,分布在高黎贡山保山段不足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成年个体数目不足200株,属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多年来,科研人员在高黎贡山做了广泛调查,在有限分布的百余株中,成年植株大多数能正常开花、结果,但在大树周围很难找到幼苗,这意味着保山茜在自然条件下已经不能正常繁殖。
保山茜(施晓春摄)
保山茜的果期比较长,通常能在树上长达5至7年,它的外层果皮木质化非常严重,把果皮切开后种子外边还有一层胚乳 ,那层胚乳也几乎是石碳化的,这个就导致果实能保存很长的时间,纵然它掉到地上,自己裂开,自然散播种子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说明保山茜这一个极度濒危的物种在自然条件下已经不能正常地繁殖后代了,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一物种将会灭绝。
保山茜(施晓春摄)
为了扩大保山茜的种群数量,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开展了保山茜的人工培育实验。人工培育也非常成功,在自然公园也有一个育苗基地,已经成功地育苗和回归了将近1200棵保山茜的植株种苗。
为对保山茜进一步调查研究,高黎贡山腾冲分局在林家铺设置了两条保山茜的监测样带,作为专项监测与保护。
通过监测,可喜的是在保山茜在林家铺的自然更新还不错。在其中几株大树周围自然更新很好,说明林家铺这里的环境还是适宜保山茜生长。腾冲分局对拯救与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更增加了信心。
保山茜曾经的名字叫“瑞丽茜”。
回归,李恒等栽树,保山,赧亢,
二十一世纪初,李恒教授带领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组成的考察队,在高黎贡山保山段的大蒿坪、赧亢、古城山、曲石、大塘等地,采集到一种长着大果子的奇特茜草科植物,查遍了所有的中国植物研究资料,无法确定出这种植物的名称。正当大家以为它是一个新种的时候,英国爱丁堡植物园发来的一份标本资料,改变了大家的想法。那是傅礼士1919年前在腾冲曲石附近采集的第一例模式标本,现保存在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编号为Forrest 18064),之后八十五年间,这一物种一直未被采集。而傅礼士当年采集的那份标本竟然还是只有花没有果实的不完整标本。只到2004年才由李恒教授和她的合作者采集到这一物种的完整标本,整整姗姗来迟了85年。
保山茜的命名有些周折,由于当时外国人习惯认为腾冲是瑞丽江流域(流经曲石的龙川江是瑞丽江的上游),因此当时将这种植物定名为瑞丽茜。为了使这样植物恢复其本来的地理区域意义,李恒教授提议,把瑞丽茜改名为保山茜。李恒教授是对保山茜的再次发现,与发现新种有同样的意义。
拍到白眉长臂猿
约一个多小时后,寻“猿”组传来好消息:拍到白眉长臂猿啦!废话不多说了,直接上图: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又名天行长臂猿,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同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全球性濒危物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一类小型类人猿,实行严格一夫一妻制,主要生活常绿阔叶林中,通过手臂交叉摆动在树冠层移动,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其雄性为黑褐色,雌性为淡黄褐色,最显著特征是两眉毛呈白色,故而得名。
分类学上,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曾经被归为白眉长臂猿属(hoolock)东白眉长臂猿(H. hoolock leuconedys)的一个亚种。2017年1月12日,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的研究团队基于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学以及地理分布的证据将其定为长臂猿新种,并进行了公开发布,这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第一个类人猿新种,也是世界上第20种长臂猿。调查结果表明,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恩梅开江以东的高黎贡山,是高黎贡山特有物种,片断化分布于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市辖区高黎贡山保护区和猴桥、德宏州盈江县的部分区域,保山市是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在中国最重要的避难所。
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得以很好的生息繁衍,已成为保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象征。鉴于保山市在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研究和保护的重点地位,及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对保护白眉长臂猿的共同认知,2009年3月30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授予保山市“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称号,开启了保护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及栖息地的新征程,进一步提高保山市各族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形成保护白眉长臂猿、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保山,促进保山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寻猴寻兰
下午,采访团兵分两路进入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龙陵古城山管护站辖区。摄像设备较好的进山寻找菲氏叶猴,另一组进山寻找高黎贡球兰。
山路崎岖
寻兰组先传来好消息:发现高黎贡球兰。在一棵大树上,高黎贡球兰正在绽放。有花苞、有盛开的花朵,在大山里静静散发着它的芬芳。
附生在树上的高黎贡球兰
高黎贡球兰 花苞
高黎贡球兰
高黎贡球兰的“前世”经历十分坎坷。据悉,早在1935年、1940年和2005年,中国植物学家在云南省的贡山县、德钦县和龙陵县就采集到该球兰的标本,但由于其在做成腊叶标本时,副花冠的形状、空间结构等信息大量损失,致使该种长期未被正确鉴定。
高黎贡球兰 郁云江摄
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的专家再次对龙陵小黑山保护区动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补充调查时,采集到了该物种正在开花的标本。又花了两年多时间,持续对该物种进行活体观察和相似物种的比对,最终撰写成文并通过国际权威球兰属专家审核,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
高黎贡球兰 郁云江摄
球兰因其如脂似玉的副花冠在多花组成的球形的花序外层非常显著,又被称为“蜡花”,其独特的双层五角状花型和馥郁的香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高黎贡球兰具有在大树上附生生长的特性,对森林质量、湿度、气温和树皮表面腐殖质积累量等生境要求十分苛刻,目前仅见于原始森林中。
侯云鹏摄
通过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专家对小黑山保护区及历史采集地高黎贡球兰的种群数量、分布点和受威胁趋势等指标进行的全面评估,参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订的物种濒危等级,综合评定高黎贡球兰应至少被评定为VU(易危)级别。
据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专家介绍,目前对全世界球兰属植物种类尚未有准确的统计数,初步估计在350至450种。龙陵首次发现高黎贡球兰,不仅丰富了小黑保护区野生球兰花卉资源,更使中国球兰属物种增至48种和1变种。
拍到菲氏叶猴
约2个小时后,寻猴组经过一番艰辛,也传来了好消息:成功拍摄到菲氏叶猴!
菲氏叶猴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CITES )附录Ⅱ易危物种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
菲氏叶猴属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猴科。菲氏叶猴(也称白头叶猴、灰猴、长尾猴)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等。
菲氏叶猴是比较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树栖叶猴。具有群居性、善攀援跳跃、极少下地的特点。喜欢栖息于江河两岸和低山沟谷地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菲氏叶猴
菲氏叶猴喜欢吃植物的花、果、叶等食物,也食小鸟和鸟卵。极少有破坏庄稼或其他农作物的“不良记录”,因此,人们很喜欢菲氏叶猴,它们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菲氏叶猴
菲氏叶猴在龙陵小黑山省保护区主要分布于古城山、大雪山、小黑山和江中山四个子保护区,其中古城山子保护区的菲氏叶猴数量超过20只。更值得一体的是,仅龙陵小黑山保护5800多公顷的狭小山地区域内就分布有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菲氏叶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熊猴(Macaca assamensis)、猕猴(Macaca mulatta)和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7种灵长类野生动物,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均十分罕见。龙陵小黑山保护区被云南动物专家形象地赋予中国边境线上灵长类珍稀濒危物种的“生物多样性航空母舰”。
龙陵疣粒野生稻保护成效显著
在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龙陵古城山管护站,龙陵县农业农村局李维转介绍了龙陵疣粒野生稻保护情况。
龙陵疣粒野生稻
龙陵疣粒野生稻是栽培稻的始祖,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较高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身上蕴藏着高产优质、耐寒抗旱、抗病虫等基因,是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储备资源之一,被称为植物“大熊猫”。上世纪80年代在怒江沿岸自然分布1000多亩,但长期以来,由于对野生稻资源缺乏系统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使得野生稻资源在原生境下几近灭绝,目前仅幸存600多亩。
龙陵疣粒野生稻
为积极拯救野生稻这一濒危物种,龙陵县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打响野生稻保卫战,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龙陵县国家级疣粒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建设保护,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当地群众对野生稻保护意识,龙陵县疣粒野生稻得到有效保护,种群目标物种已经呈上升趋势,从2013年269134株/公顷上升到2019年575454株/公顷,目标物种丰富度从34.49%。提高51.8%,保护成效明显。
文:李志旭 摄影:李晓超 贾翔 赵晶 范南丹 吕昊辰 韩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