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田峪长城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是国家五A级旅游区;司马台长城以“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球不容错过的25处风景之首”。 ——题记
第一章 以城门关隘命名
48.慕田峪站
在东直门枢纽站乘坐公交916快车,到怀柔区北大街站下车(票价12元,普通卡6元,学生卡3元),过马路再乘坐H24路(票价4元,普通卡2元,学生卡1元),即可到达慕田峪长城站。
站名来历:慕田峪原是一个小山村的村名,坐落在怀柔区渤海镇境内。
这里山峦起伏,属于燕山余脉的军都山,自然环境良好,树木繁多。
自从1987年慕田峪长城被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慕田峪便成为北京郊区的一处旅游胜地。
附近的主要人文景观:
●慕田峪长城
位于怀柔区境内的慕田峪长城,距离北京城区73公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景区内山峦叠嶂,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是著名的北京十六景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区。
慕田峪长城始建于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
这段长城所处的位置极为险要,西接居庸关,东连古北口,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此处已经开放的2250米长城中,有敌台22座,最高处敌楼海拔为540米。
从慕田峪村沿古道走两公里左右,便可到达建筑造型别致奇特的慕田峪长城关门。
关台是由三座空心敌楼构成,敌楼上分别设有三座瞭望亭。
关门是在关台两侧,可沿着陡坡筑成的阶梯进出。独特的关门建筑在整个万里长城都是罕见的。
这里有著名的长城景观“箭扣”“牛角边”“鹰飞倒仰”“九眼楼”等,堪称明朝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
距此东北方向14公里的三角村(今雁栖镇交界河村),是明初大将徐达大败元兵的地方。
徐达攻克大都后,为了防止敌兵卷土重来,开始在这里利用部分北齐长城旧址增补修建城防。
到了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建立慕田峪关。
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至长城沿线。
戚继光在任职期间主持重修了1000余公里的长城,慕田峪长城就是其中施工最精细、造型最别致的地段之一,增设了敌楼、炮台、烟墩等设施。
慕田峪长城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
景区中设有国内一流的登城缆车,开发了中华梦石城、施必得滑道等项目,形成了长城文化、石文化和体育健身娱乐的有机结合,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游客。
英国前首相梅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多位外国首脑曾到慕田峪长城观光游览。
在慕田峪长城返回途中,可以顺便游览红螺寺。
第一章 以城门关隘命名
49.司马台长城站
由东直门公交枢纽乘坐980路公交车,在密云西大桥站下车,换乘密51路公交车抵达位于古北口镇的古北水镇,在游客中心坐电瓶车即可到达司马台长城。
站名来历:此地有司马台村、司马台长城。
传说“司马台”是“死马台”的谐音。
古时候有一次古北口那边被敌人攻陷了,一位将军单骑赶来报信。由于这里的山势太险了,那匹马跑到半山腰就累死了。
将军只好爬上山来,及时告知了战况,终于击退了敌兵。
附近的主要人文景观:
●长城·司马台段(世界文化遗产、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的司马台长城,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
明朝万历年间,又经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纶率兵进行了重点整修,极大地完善了防御体系。
此处山势陡峭。以“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的司马台长城段,就是依险峻山势而筑,横卧于山峰之巅,全长19公里,共有敌楼35座。
险,是指司马台长城墙体在刀削斧劈般窄峭的山脊之上修建而成。
密,是指长城上敌楼和敌楼之间的距离非常紧密。
奇,是指司马台长城一带山势险陡,与周边景色形成一体,雄奇壮丽。
巧,主要体现为进可攻、退可守、步步为营的障墙。
全,是指司马台长城上的建筑结构在万里长城中独特全面。
这是我国唯一的一段没加修饰、保留明代原貌的古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
它集万里长城的各种特点于一处。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评价说“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
2012年,司马台长城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球不容错过的25处风景之首”。
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的司马台长城,以司马台水库为界分为东西两段。
西段山势较为平缓,20座敌楼至今保存完好;东段长城蜿蜒起伏、气势磅礴,在山峰之巅密布着15座敌楼。
城墙有单面墙、双面墙、梯形石墙。
上面敌楼密集,各具特色:有两层、三层、扁形、拐角形;有两眼、三眼、四眼、 六眼、二十四眼;有平顶、船篷顶、穹窿顶、六角攒尖顶、八角藻井顶。
其中,“仙女楼”建筑精美,汉白玉拱门上刻有并蒂莲花浮雕,为万里长城上所仅有。
“望京楼”海拔986米,是北京市最高的文物景点。
过了“仙女楼”,就是百米之长的“天桥”,左右两侧都是近900米的深渊,令人目眩。
而天梯的石阶窄小,倾斜度为85度,仅有一砖之宽,只容一人攀登,且无扶手,长约百米。
这便是司马台长城最惊险之处。
在司马台长城中段的峡谷之中,有一对鸳鸯泉,相距十数米。
西侧温泉的水温常年在38度,严冬季节泉水周围也长满青草,犹如春天;而在湖的东侧,山泉却冰凉彻骨。
两泉相会,形成一湖,湖水冷暖各半,堪称一绝。
第一章 以城门关隘命名
50.老古城站
乘坐327路、337路、385路、941路、959路、专108路等公交车,可到达位于石景山区的老古城站点。
站名来历:老古城村是长安街上最后一个城中村,是有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自然村。
《北京地名典》载文称,据传,村东原有一座老爷庙,庙前有两棵粗大的白皮松,长势奇绝,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古老的城门,古城村由此得名。
明代《宛署杂记》中记有古城村名。据村谱记载,村民大多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应当与明朝初期永乐皇帝八次向北京迁徙各州移民有关。
另有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打北京。
一天晚上,起义军来到古城村东,看见西边隐约有一座城池。
闯王怀疑城中有伏兵,下令等天明再攻打。
谁知天明时探马来报,说西边并没有城池,只有一村落。
于是闯王亲自查看,果然是一个普通村子。两行并排的白皮松在远处看很像城门,村边有竹篱环绕像是城墙。
闯王笑道:“虚惊一场,把村庄误认为城池,就称此村为古城吧!”
随闯王而来的饥民,见闯王为此村起了村名,于是便在此定居下来,还在村西北角盖了一座三义庙,以表不忘闯王之恩。
不过,据明代万历年间(1590年)《宛署杂记》所记载的北京西部道路中,就已经出现了“古城村”这一地名,比李闯王进京要早50年。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由衷感谢摄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