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故城,位于平度古砚镇大朱毛村,民国期间也有文字称即墨古城,北侧为平度古砚镇,西侧和南侧为平度仁兆镇,东侧为莱西院上镇。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汉景帝封十二子刘寄为胶东王,胶东王城就在现今的即墨故城遗址。刘寄受封后,大兴土木,从外地征调大量民工,对胶东王城进行扩建,连年劳作,不得归乡。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胶东王城迁至现在的即墨区,原来的即墨故城逐渐成为废城。
在即墨故城西南侧的平度仁兆镇驻地的洗心河畔有个二贞台村,名称来源于即墨故城筑城时姑嫂万里寻夫(兄)殉节的故事。对此,史料中也多有记载,比较有代表性的为东汉辛延年《秋风辞》和清康熙五年所修《平度州志》。东汉辛延年《秋风辞》:“香飘胶东落,听闻二贞清;若无即妹醪,或解秋风忧。” 清康熙五年所修《平度州志》:“汉王氏秦友妻,氏夫友应役筑胶东王城,年久不返,氏与小姑万里寻夫,疑道途或不贞洁,氏忿激不胜,即向城下河水剖腹洗心,其小姑亦死。”
当地民间也广泛流传着姑嫂万里寻夫(兄)殉节的故事,本文根据史料和当地民间传说,整理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版本。
云南(有说是琅琊,今青岛胶南一带,更为可信一些,为和《平度州志》中“氏与小姑万里寻夫”文一致,且体谅当地民间表达姑嫂寻夫之不易,本文暂取云南)有工匠名字叫做秦友,新婚不久,夫妻感情很好,无奈应劳役筑胶东王城,几年不归,杳无音信。
秦友父母和王氏都很是担心。一家人吃饭不香睡觉不稳,焦躁不安,坐立不稳。小姑姐看在眼里,有一天便和嫂子说:“要不我们就去找找哥哥,我和你做个伴,路上也好有个照应”。王氏其实也早有去寻夫的打算,但是路途遥远,自己从未出过远门,而且一个女人出门在外也多有不便,小姑姐的一句话正中王氏下怀。于是经父母同意,安顿好家里的事情,便收拾行李,姑嫂二人便开始了出门寻夫、寻兄的长途跋涉。
那个年代,穷苦人家出门全靠走。姑嫂二人一路打听,冲着胶东王城的方向,日夜兼程。为节省盘缠,姑嫂二人省吃俭用,风餐露宿。即便是这样,时间一长,依旧断了伙食。他们没有放弃,不断的相互鼓励和照应,一边乞讨一边赶路。路途的遥远,饮食的短缺,加上长期的缺乏休息,姑嫂两人逐渐面黄肌瘦,疲惫不堪。
终于有一天傍晚,两个人走到一个村边,遇到一老者,向他打听距离胶东王城的距离,听说还有几十里地,估摸着一天两天的时间就可以走到了,就可以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了,两个人相视一笑,如释重负的放下心来。
两个人找了一户人家的窝棚下坐下来,想休息休息,明天一早再赶路。不料想,小姑姐过度疲劳,又因连续几日吃不上饭,体力不支,坐下去就昏迷不醒。王氏左呼右唤,小姑姐的脸枯瘦、蜡黄,嘴唇干裂,一直不见醒来。当务之急是赶紧找点吃的、喝的,王氏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赶紧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脱一件,给小姑姐盖了盖,把行李藏在小姑姐的身下,转身找地方找点吃的去。
王氏走街串巷,在这傍晚时分,村里家家户户基本都关着门。正失望时,远远听到前边人声鼎沸,王氏赶紧寻声转过两个胡同,看到有一酒馆,大门敞开,门上挂着大红灯笼,上书一个繁体的“钟”字。原来,村里有人今日办喜事,在这个酒馆宴请宾客。喜主见来了个面黄肌瘦的讨饭的女人,心生怜悯,把王氏引到酒馆侧房,招呼伙计端来宴席上撤下来的饭菜,倒了茶水,王氏吃了个饱饭。喜主又见王氏面黄肌瘦,精神不振,又端来一瓢店里的醪汁,也就是辛延年《秋风辞》中的即妹醪(今天的即妹黄酒),嘱咐王氏喝下,说即妹醪可以中补阳气,提振精神。王氏千恩万谢,推说家中还有小妹,未得吃饭。喜主见状,又让伙计包了点剩菜和两个喜饽饽,让王氏带回去,又帮王氏的水壶里盛满了水。王氏再一次千恩万谢。
小姑姐喝了王氏带回的水,逐渐苏醒过来,恍惚间问自己刚才这是怎么了。王氏鼻头一酸,掉下眼泪来,述说了刚才的经过,赶紧让小姑姐吃下带回来的饭菜。小姑姐慢慢恢复了精神,姑嫂两人相互依偎着睡了会话,想着很快就会见到亲人了,满怀喜悦的一觉睡到了天大亮。
话说间,姑嫂两人过了胶东王城东侧的运粮河,沿着胶东王城南侧城墙向西,一路打听,终于在西南城墙的拐角处见到了秦友。夫妻二人相见,悲喜交加,自然不必言说,看的站在一边的小姑姐眼泪直流。三人一起吃过午饭,这秦友越想越不对劲,王氏和妹妹一起从家里出门,长途跋涉,妹妹面黄鸡瘦,精神疲惫,对比之下王氏则面色里带着红润,精神健康如常,言谈自如。如此反差之下,心生疑窦。心思缜密的小姑姐看出了端倪,赶紧追问哥哥秦友。王氏一听秦友怀疑自己不贞洁,情绪瞬间崩溃不堪,连日来寻夫的困顿没能压垮一个瘦弱的身材,夫君的一句话却如泰山压顶。小姑姐赶紧向哥哥解释,自己最清楚一路之上嫂子的行踪和对自己的照顾,两个人的相依为命也让姑嫂二人情同手足。
秦友疑窦不解,王氏羞愧难当。
于是一天夜里,留下遗书“贞洁清白如天,心不变”后,在胶东王城西侧的河边,用做衣服的剪刀,刺心而死。第二天清晨,小姑姐发现后,抱着王氏恸哭,路人侧目,掩面而泣。久,对秦友失望至极,小姑姐也拾起剪刀,刺心而死。一日之间连失两个至亲,秦友后悔莫及,精神恍惚,在一次事故中丧生。
后人感王氏贞洁,命小河为洗心河,在村边筑台建庙。台称“二贞台”,庙称“二贞庙”。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两位贞洁的女人,50年代便把这附近的贫女村改名为“二贞台村” 2000年左右,因该村规划,二贞庙迁至村西,王氏坐于其中,小姑站在王氏的旁边。
2017年3月12日,青岛文明网在报道的《平度市“孝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唱主角》中讲到仁兆镇二贞台村是富有盛名的“二贞庙”、“洗心河”等类似孟姜女故事的发生地,至今流传着姑嫂二人“忠贞不二二忠贞,节烈无双双节烈(清末平度知州潘民表)”的壮烈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