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位老师、一封辞职信、一句话,掀起了网络的热潮。人们不禁开始思考,自己有多久没真正地去看世界?不是居家沉迷二次元、也不是按部就班打卡旅游景点,而是背起简简单单的行囊,带着热忱的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社会压力付诸于人身上,成了一系列的枷锁束缚着人们,人们都在奔波忙碌着,闲下来时却发现自己还没有找到奔波忙碌的目标,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仅仅是生存,就已经让人觉得难以喘息。
于是,当人们翻开三毛的著作,便深深地被这位敢闯敢拼地人所折服,她具备闯荡世界的勇气与魅力,讲述着自己的人生履历,一步一脚印,大到世界旅行,小到家庭琐事,总有与大众息息相关的事或梦。
三毛做到了大部分人梦寐以求却不敢做的事:自由地行走在土地上,感受大自然最淳朴的模样,与过客慢慢交谈,同爱人一起装修租的小房子,乘幸而出,尽兴归来。
阅读三毛的著作,是一种享受,因为她不会用辞藻过多地去装饰自己的文章,而是用常人的语气叙述简单而非凡的生活。
比如他们无意间撞见到别人特殊的习俗时,偷偷躲在一旁观察,被人发现后,一边笑一边仓皇逃跑。她的描绘把人带进去了那个场景,在脑海中跟随她的步伐一起流浪……
文化的熏陶
没有人天生就是一名作家,文字是人后天学习获得的技能,如果没有接触文字,又如何能开始落笔创作属于自己的篇章。
三毛自幼便喜欢书籍,阅读成了她生命的源泉,初中时期便已经看过市面上大多数世界名著,阅读名著的习惯让她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带有名著的优点,不是快餐式的文化,而是需要静下心慢慢品读的思想。
琴棋书画,三毛学了画。她跟随顾福生、韩湘宁、邵幼轩等三位画家学习画画,而父母在她初中时便主动教她学习古文诗词与英文,这意味着她慢慢开始掌握四门语言,因为古文诗词与画画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文化的熏陶都在三毛的作品之中体现,例如《梦里花落知多少》便引用了唐朝孟浩然《春晓》中的“花落知多少”。
1964年,三毛在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当旁听生,拿到优异的课业成绩,哲学有一种魔力,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三毛或许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着人生的意义,最终走向流浪的步伐。
三毛在1970年曾受聘在中国文化大学德文系、哲学系任教,这是对她文化水平的极高的认证,她的一任未婚夫也是在这里相识的,可惜造化弄人,还没举行婚礼,他们就阴阳相隔了。
未婚夫离世,她回到了曾经就读的马德里大学所在地——西班牙,在那里,她与荷西重逢,为他们后来的甜蜜埋下伏笔,只是命运似乎在捉弄着三毛,荷西也没能陪伴她白头到老。
三毛在不断离别的过程中谱写篇章,坎坷曲折的经历让她在创作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带着悲伤与无可奈何。
花落知多少
真正的著作,都会影射出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三毛的作品则是对生活点点滴滴的直接记录,只是,她没有进行流水账式地罗列,而选择将她印象深刻的体验呈现给读者,这也正是读者所期待的。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要记住人生中的每件事,或许问问掌握了记忆宫殿的人,看他们是否能记得?
我们未完全开发的大脑能力有限,选择性加工存储,剩余的记忆便置之度外,想要精准提取可能需要一种媒介,但更多的记忆随着时间的长河消逝。
三毛的片段式记录,就是正常人的人生记忆,走马观花,断断续续,无关小事我们不会记得清清楚楚,记住的都是烙在心底的刻印。
许多人通过《撒哈拉的故事》羡慕着三毛在撒哈拉里的浪漫与新奇,感慨荷西走后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的挣扎。
而三毛其实也把自己少女时代的成长与感受写进了《雨季不再来》;把甜蜜写进了《温柔的夜》;把孤单与思念的情绪撒在《背影》里;将领略的世界融进《万水千山走遍》之中;《送你一匹马》,阐述着生命与爱的力量。
罗大佑知晓三毛的事迹后在一首歌里为三毛改写了歌词,“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这首歌,命名为《追梦人》。
不知是否有人问过三毛,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追寻真实即自由
肖泉与三毛的第一次见面,三毛行程已经满了,然而有才华的人总会相互吸引,三毛看过了肖泉的作品后,同意肖泉帮她拍写真照。
那时候的肖泉还不像现在如此受追捧,“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的称号并不属于他,但三毛在他的作品里感受到了灵性,而这是艺术者共同的特点,既要有共性,也要有个性。三毛感受到了肖泉的共性与个性,两人谈论后开始了拍摄。
第一次试拍,拍出了三毛的浪漫与唯美,但三毛看完评论:“肖泉技术是一流的,但这不是三毛。”
不同于当代大众追求美颜相机中的白净、简洁与外在美,三毛渴望的是内在的灵魂,如果照片不能将一个人的灵魂摄下,就只是“照骗”了。
三毛的评论让肖泉开始琢磨如何拍出真实的三毛,连三毛的着装也考虑进去,三毛直接让他跟着自己去成都走一走,任意抓拍记录真实的自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照片记录下三毛的灵魂后,肖泉终于明白,三毛所想要展现给大众的,不是唯美浪漫的假象,而是一个真正倔强孤独的流浪者形象,那才是三毛多年来的真实生活,没有美化过的些许窘迫的境遇,却又似铿锵玫瑰,绽放在市井小巷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自由一词听起来似乎很泛,三毛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实即自由:坦然地面对真实的自己,正视自己的人生与现状,不逃避,勇敢地面对就是自由。三毛追求着她的真实,连写真照都要力求那份真实。
当肖泉成功拍出得到三毛完美评价的照片后,他的相机却不见了,只有底片留存,而在不久后,三毛便自杀身亡。相机的消失似乎意味着三毛生命的消逝,而她的灵魂完好地保存在了那些照片之中。
小结:
我们在追求自由的时候,总要回归真实。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发表“金钱是被铸造出来的自由”的观点,马克思也承认货币使人们能够实现物质的自由交换。
当我们向往三毛的自由时,请试着先看清自己的真实,三毛的流浪旅行,不仅仅靠一腔热血,还有各方面多重支持。当经济条件足以支撑时,又能否承受落魄的苦、扛住孤独的折磨。其实,当心是自由的,你就能够发现自己所期待的那份独属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