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柳州市水利局)
转自:广西三月三杂志社
系在树枝上布满各族群众祝福语的彩带随风飘扬。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产口村有一棵古榕树,迄今已有1450多年树龄,树冠覆盖面积达2.3亩,树高25米,树干要10个成年人才能合抱,郁郁苍翠,是人们纳凉聊天的好去处。
这棵千年古榕树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神树”,每逢节日各族群众围在树下唱山歌、跳多耶舞、吹芦笙,树底下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短短几年时间,这棵千年古树见证了产口村从贫困村到脱贫实现小康的历程。
产口村是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9个贫困村之一。出生于三江壮族人家的廖娟从事旅行社业务,一直心系家乡三江的文旅和扶贫发展。2012年,她到产口村考察乡村旅游发展,在惊喜之余,感到非常不解,该村拥有树龄1400多年的“宝树”、丰富的江河水资源、灿烂的红色革命文化遗址、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特色生态农业。为什么产口村还是没有发展起来呢?
经过多次考察,她认为产口村发展乡村旅游大有前景,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廖娟成立了广西三江县产口古榕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产口村临近“三江”口(浔江、苗江、融江),廖娟决定策划三江源头取水祈福民俗文化线路游。
但是,产口村古榕树码头已多年没有维护,破烂不堪,存在水运的安全隐患。2012年广西三江县产口古榕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产口村着手对古榕树码头进行修复,产口村的积极行动,得到了柳州市水利局的专项资金扶持修建。
2016年前后,柳州市水利局又对古榕树码头进行了提升改造,码头与那棵千年古树成了网红打卡地,许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影,赞叹千年榕树是见证民族团结之树、幸福之树。
廖娟与她的团队深挖侗族民族文化传承,她策划的三江源头取水祈福民俗文化仪式体验路线得到村民的热烈呼应。
产口村党支部书记吴贵光告诉笔者,全村共有518户2010多人,主要民族成分有苗、侗等民族,各民族互相通婚,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全村各族群众一块来到古榕树下跳多耶舞,祈求新的一年农耕劳作风调雨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今年51岁的梁能酉是侗族人,早些年外出广东打工,收入不错,不过长年在外,思乡心切,再加上从小就喜欢吹芦笙,他决定返乡创业、就业。他返乡后,在产口景区应聘组建芦笙队,他是乐队的负责人,负责在景区表演民族节目。产口景区形成千年古榕休闲区、三江口乘船慢游观光区和民俗风情体验区三大模块,推动了民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帮助产口村移民实现了“两解决一带动”。
廖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景区公司每年支付村集体4万元经费,解决了村集体经济零收入的窘境;旅游公司大量招聘当地村民,每年支付给当地员工费用约25万元,助力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难的问题;同时,旅游公司还与30户农户签订合同(景区用地),按门票收入每张提成6元给农户,每年每户分红达1500元以上。
廖娟感恩地说:产口景区的发展离不开柳州市水利局的帮扶。结合当地实际,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以旅游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为理念,以改善产口村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为根本,持续加大对产口村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力度,帮助产口村水库移民建设民族产业培训接待中心。
柳州市水利局的工作人员说,良口乡产口村原属于淹地不搬迁移民村,经过市水利局扶持,至2020年,产口村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民族旅游项目的发展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产口村并不是特例,“十三五”时期,柳州市水利局有针对性地将资金倾斜向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两个少数民族地区,注重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产业,柳江北弓村蔬菜大棚种植、融安大袍屯乡村旅游等水库移民特色产业项目,显著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开展水库移民与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增强水库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派驻干部进村,开展“双语双向”学习活动,促进民族交流交融,汇聚民族团结大合力,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实现共同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竹海连绵,景色迷人。
还没有到香粉乡中坪村中寨屯,我们就领略到了竹林烟雨朦胧的美。
有道是到中寨屯不品尝当地的竹笋,算是白来了。该屯位于融水县城北面,元宝山南麓,距县城45.2公里,贝江支流六甲河从山脚流过,全屯共有107户562人,世代居住着苗族村民。
2019年以前,中寨屯的村民饮水主要靠各家各户用竹管从山上接到自家水缸。
“用竹子接水不干净,树叶掉进竹管里造成水管堵塞,村民容易因用水产生矛盾纠纷。”中坪村党支部书记马伟民感慨地说,“长期以来,饮水安全问题成为制约中寨屯脱贫实现小康的关键环节。”
在扶贫结对帮扶中,柳州水利局发挥职能部门优势,派技术团队进村屯指导改造中寨屯的饮水安全工程,从水量充足的高山水源点引水,新建拦水坝1座,蓄水池1座,总投资45.93万元,受益人口5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8人。如今,打开水龙头,干净的自来水哗哗响,中寨屯的父老乡亲喜笑颜开!
“我来当管水员!”李振捌在村里用上安全保障饮用水后,主动报名当村里的义务管水员,协助县水利局对蓄水池与净水设备进行巡查维护。一开始,他并不支持村里修建安全饮水保障工程,认为各家各户用原来的竹管接水也很好,可减少村集体的开支。用了安全保障水后,他真正认识到安全饮水工程带来的种种好处是过去无法比拟的。
他笑着说,村里的各族群众更加团结了!大家再也不用担心饮水、灌溉问题了。
“现在可好了,有了安全饮用水工程,村里很多家庭购买了洗衣机,这在过去根本无法想象!”另一个义务管水员梁贵中接过了话。
站在山上的水柜旁,四月的森林一派生机,流水潺潺。马伟民说:“安全饮用水工程经合理调节后分为饮用水和食用菌项目用水,生活、生产两不误,进一步保障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2020年中坪村整村脱贫摘帽。”
此时,天空飘着细雨,润物细无声,山上的树木花草静静地吸收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柳州市水利局工作人员说:“安全保障工程解放了村里的劳动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群众脱贫致富,工程的实施将部分农村劳动力从背水的日常劳动中解放出来,一些年轻劳动力通过增加外出务工时间或产业发展来提高经济收入,使贫困户不用出远门即可就业。”
2015年至今,柳州市水利局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总投资7.7亿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962处,建设水池、水塔1795处,输水管网3797千米,安装净化消毒设备1804组,巩固提升93万农村居民(其中贫困人口26万人)的饮水安全,为农村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全市贫困人口饮水均已达到脱贫攻坚安全饮水标准。
柳州市水利局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指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实现了从“喝上水”向“喝好水”的历史性转变,民族团结之花在桂中大地盛开绽放。
作者简介
陈洪健,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品散见《四川文学》《广西文学》《南方文学》《红豆》《奔流》《东方散文》等,著有长篇散文《容器光影》《帝国之渠》《甘棠盐埠》,长篇报告文学巜从老矿井走来一一合山百年煤都发展纪实》、《玉柴宪章一一共赢玉柴全球人》等报告文学作品。编剧多部微电影、纪录片获省(区)、国家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