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渡庐
上海城市考古
过了曾经灯红酒绿的歌舞厅,便来到了上海滩的名人居所,一所见证了百年风云激荡的老房子—— 观渡庐。
江宁路的两边并不缺老房子,但这观渡庐仍是 典型的一幢红砖老洋房,仅是从远处看就看得出它的大气漂亮。
英式风情
观渡庐原本的主人名为 伍廷芳。
伍廷芳
伍廷芳(1842年7月30日—1922年6月23日),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后改名廷芳。汉族,广东新会西墩人, 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师,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
观 渡庐坐落于上海市北京西路1094弄2号,是典型的近代外廊式住宅,极具 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
这类建筑往往立面大气恢弘,常伴有精致塔楼、封闭式花园露台等;采用非对称平立面、样式多样的屋顶、大量细部墙体及单层门廊等表现形式、装饰感强烈。
清水红砖墙、拱窗与精细的雕饰
据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一书中介绍,这座豪华大气的宅子为 新瑞和洋行的作品。
新瑞和洋行是一家老牌英商建筑设计事务所,曾在沪留下众多工艺精湛的建筑作品,比如礼查饭店(1910年,即浦江饭店),老成都北路7弄原辅德里(1915年,7弄30号为“中共二大会址”)、茂名南路57号兰心大戏院(1931年)等。
礼查饭店
兰心大戏院
观渡庐也是不出意外的精致,每一处雕花都是100%纯手工打造。
整个建筑主体为三层砖木结构,楼内精致的雕花木梯与整座庄重的建筑相得益彰,彩色玻璃也更显华贵。
律政先锋
伍廷芳一生为国,尤其在法律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伍廷芳14岁时来到香港开始接触“西学”并先后在圣保罗书院和皇后大书院就读,1858年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中文报纸 《中外新报》,成为我国在报业领域的先行者之一。
《中外新报》
洋务运动开始后,1882年进入李鸿章幕府,出任 法律顾问,筑铁路、办交涉,改法制、争国权,参与甲午中日议和、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 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
《中墨通商条约》稿件
1910年伍廷芳卸任称病寓居上海,并自号“观渡庐老人”。
在这里,他与各国领事会面,与朝廷重臣交谈,国家政治在这座庄重的房子里瞬息变幻。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同年11月初“上海光复”后,起义中心逐渐由武昌转向南京与上海。由于全国多省纷纷“独立”,且财政吃紧,清政府主动开启 “南北议和”, 伍廷芳作为南方全权代表与北方全权代表唐绍仪在接下来的数月间进行了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和谈。 观渡庐便是伍廷芳与众人议事的重要场所。
伍廷芳与唐绍仪
“ 赵凤昌的女儿赵志道从阳夏战争前线乘船返沪,见到一个颇有历史意味的场景:先君已除辫,终日与各方人士讨论国事。座上客有章太炎、孙中山、宋教仁、戴天仇、张季直、庄思缄、汤蛰仙等。所议为电请清帝退位及劝袁世凯赞助民国等事。 南北议和时,先君常去观渡庐与伍廷芳策划和议条件。闻五色旗寓五族共和意,嘉禾国徽寓以农立国意,皆出先君倡议。 ”
——冯天瑜《民国诸葛赵凤昌与常州英杰》
民族实业
1943年,观渡庐被 大新烟草股份有限公司购入并作为该公司的办公用房。
大新烟草公司烟卡
大新烟草在宣传方面下足了功夫。“ 香烟牌子”原本是香烟厂为推销自己的产品特意在香烟壳子中放置的一种硬纸小画片,其图片内容以人物、故事等居多,久而久之便逐渐演变为部分人眼中的“收藏品”或“孩童启蒙读物”。大新烟草公司曾举办“ 水浒108将香烟牌子的兑奖活动中”,一时风头无限,直至今日,水浒传系列的香烟牌子都具有非常大的收藏价值。
大新烟草公司水浒传系列
继“大新烟草”之后,“观渡庐”于40年代中后期又迎来了他的第三位主人— 上海汇明厂老板 丁熊照。 “观渡庐”曾长期作为该厂的职工宿舍,现今此楼内仍然居住着不少该厂职工以及他们的后代。
丁熊照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五卅运动”在上海蓬勃兴起时,“抵制洋货、提倡国货”成为爱国青年口号,丁熊照的爱国热情在这一刻被点燃,不久后他所在的大东电池厂歇业,他果断倾其所有并招募大东电池厂的几位骨干工人创办了 汇明电池厂,以“大无畏”作为商标激发大家创业热情,立志要在洋商横行的大上海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为国货争光。
“大无畏牌电池”商标
从晚清外交再到民族实业的发展,观渡庐在这片土地上见证了先辈们的奋斗征程,厚重的历史让这座红砖洋房更显庄重严肃。
观渡庐之殇
也许的确没有什么是可以历经百年而丝毫未改的,观渡庐了在这里沉默不语了百年,迎来又送走了一任一任的主人,身上也烙下每一任主人的痕迹。
最初的观渡庐严肃而富丽堂皇,今日作为民居的观渡庐已经染上了十分的“烟火气”。
楼内居民的生活
布满晾衣杆的窗户
观渡庐本是三层洋房,但由于层顶较高,许多居民都在内部搭建阁楼,观渡庐几乎要变成“ 六层”洋房了。
“六层”新式观渡庐
一层变“两层”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进行改造的居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举动是对历史建筑的伤害,反而十分为自己的改造骄傲,想来令人好气又好笑。
领路人阿松讲到,前几年在观渡庐拍摄时,对外三层里六层的状况感到非常惊讶,居民甚至非常自豪地讲述了自己改造阁楼用了什么方法。
一栋有着较高历史价值的建筑如今成了这副模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的一种伤害。将来若是修缮,对民生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若是观渡庐有灵,知道如今自己陷入这样的两难境地,想必也会有些暗自神伤吧。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