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魅力十堰”可以订阅哦!
李泰家族墓群出土的三彩瓶、三彩龙首杯、三彩凤鸟杯。
遍阅大唐王朝近300年历史我们会发现,在京畿长安之外,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皇室墓群在汉水之滨的十堰市郧阳区,那就是唐濮王李泰家族墓。李泰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因与皇太子李承乾争夺皇位的继承权而被贬往均州郧乡县(今郧阳区),于公元652年死于郧乡县。
1973年以来,相关文化部门曾多次对李泰家族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出土的文物中,唐三彩凤鸟杯、唐三彩龙首杯、唐三彩瓶均系国宝级文物。现如今,这些文物在郧阳博物馆的展厅里日日迎接往来的游客。可有谁想到,这些在地底下沉睡千余年的华美文物,还曾见证过一段皇家往事。
悠悠汉江畔,
有一处皇家墓地
距离郧阳区城区东侧500米远的地方,有一座名为马檀山的山峰,这里现如今为郧阳区城关镇菜园社区的辖地。在遥远的唐朝,这座山还叫做马山,附近的百姓都知道山上有坟,并称之为大李王坟、小李王坟。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处北依山岗、东临棒槌河、南近汉江的墓地,竟然是险些做了唐朝皇帝的李泰及其家人的墓地。
如果不是因为丹江口水库的修建,或许唐濮王李泰及其家人的墓地至今还被埋藏于地下。1973年,原郧县砖瓦厂因为丹江口水库修建面临被淹而选择迁建,在砖瓦厂迁建取土的过程中,施工队伍将墓室顶部挖破(当时并不知道是古墓),暴露出一个大洞。不知情的工人们用水灌进大洞,数天后砖瓦厂领导发现异常,这才将情况汇报给了地方 文 化局。文化局立刻派人前去勘查,发现墓内壁画黑白兼之,疑为唐墓。此后由省、地区相关文化单位组成发掘清理小组进行发掘。
自1973年3月开始,考古人员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工作。1973年发掘出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砖室墓,墓主是唐代“神尧皇帝之曾孙,太宗皇帝之孙,雍州牧魏王之元子嗣濮王李欣”;1975年发掘取得了极大进展,发现了“高祖武皇帝之孙、太宗皇帝之子雍州牧濮王李泰之墓”;1985年,又发掘出两座唐墓,据墓志得知,其一为唐濮王李泰之妃阎婉,其二为李泰之次子李徽;2006年底,考古人员又陆续发现了李泰墓外围175米长的围墙。
皇室家族墓群,
出土文物数量有些“寒酸”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考古工作人员发现,这处唐朝皇室的墓葬群内出土的 文 物并不算多,与李泰等人的身份极不搭配,甚至还有些“寒酸”。
1973年,李欣墓被首次发掘,它南距李泰墓约200米,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及砖砌甬道、墓室组成,墓道高2.4米、宽1.8米;墓道东西各砌一壁龛。墓室墙壁共五个壁龛,墓室西部为生土台棺床,上用条砖面铺,官床沿石础插铁杆,为挂幔帐所用。
李泰墓平面呈古字形,甬道两侧各有两个二室,墓砖上刻有“贞观二十五年造”等字迹。此墓曾多次被盗,出土文物有雕刻精美的墓志铭、武士俑,还有金、银、铜、瓷器、玉璧、珍珠及部分残缺的壁画。
在墓室东北角上部和甬道前的过洞上部,各有一个盗洞,疑为墓室两次被盗,壁画损毁严重,残存随葬品较少。出土文物仅有小铜马蹬、铜饰花片、白素珠等。
此后,工作人员又陆续发掘了李徽墓、阎婉墓,两墓均呈南北向,东西毗邻,南距李泰墓120米,北距李欣墓80米。李徽墓内也仅剩随葬品82件,以陶器、瓷器为主,另有铁、铜、石质器皿等。墓室顶有彩绘壁画,图案以花草人物为主,顶部绘星象图。阎婉墓内则出土了一些常规的化妆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诸如铜镜、挖耳勺、雕花铜饰、冠饰、下腭托等。
三彩瓶
死后无法返京,
墓葬反映出皇权争夺残酷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泰次子李徽的陪葬品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几件具有皇家身份的陪葬品,分别为三彩龙首杯、三彩凤鸟杯和三彩瓶。这些色彩绚丽、造型精美的皇家用品,虽然数量极少,但足以显示墓主人的显赫身份。
唐三彩龙首杯属国家一级文物,它高7厘米、长10.7厘米、径长7厘米。杯筒形,侈口,前端上翘,直腹,平底。杯一侧下腹部浮雕龙首,龙首双目圆睁,须飞扬,作张口吐水状,水柱上卷呈杯柄,与杯口相连,龙身上卷成杯身,龙身布满鳞纹。杯底安三个乳钉状足。
唐三彩凤鸟杯为国家三级文物,同为陶制,它长14.5厘米、口长7厘米、口宽5.5厘米。施黄、绿釉。造型生动,整个杯为龙形,浮雕凤鸟,口与器身为展开的凤羽,柄为凤首,凤口长舌与杯口相接,凤首口、眼、耳、冠俱全。杯呈三角形,两端上翘。
而属于国家二级文物的唐三彩瓶,其高为21.3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8.6厘米、腹径11.2厘米。器外除圈足均施绿、黄、褐三色釉。颈部为长条形垂釉,腹部施三周倒三角形酱釉,之间用绿釉施倒三角纹,形成羽状纹。小口,翻卷沿,圆唇,细长颈,球腹,高假圈足外撇,圆底内凹。
李泰是唐太宗第四子。三嫡子中太宗最宠李泰,这在《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中有明确记载,太宗乃至“每月给泰料物有踰于太子”。李泰天性聪慧,好士爱学,与太子李承乾的“好声色”形成鲜明对比,太宗一度有废长改立之念。
李承乾被废后,储位之争日趋白热化,太宗做出“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的决定,改由晋王李治入主东宫,改封李泰为顺阳王,徙居均州郧乡县。
三彩龙首杯
太宗暮年思子心切,亦未曾召李泰一见,驾崩前甚至诏令不准泰为生父奔丧,这在《资治通鉴》中也有明确记载。但也有史学家认为,太宗偏爱李泰,不可能立此遗诏,或为李治及褚遂良、长孙无忌等所谋划。
唐高宗永徽三年,万念俱灰的李泰死于郧乡,年仅三十三岁。在当时,客死他乡的帝王子女,绝大多数都获准迁回帝陵,就连因谋反被废的太子李承乾亦得“陪瘗昭陵阙中”,独李泰死而不赦,他的后人遭遇可想而知。
李泰之妃阎婉,据墓志记载乃河南人,其父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兄阎立德,工部尚书、大安公。她十一岁即入宫随侍李泰,春秋六十九年,随子李欣死于邵州官舍,李欣之妃周氏奉灵柩至洛阳龙门,后嫡孙濮王李峤将祖母、父亲遗体迁至郧乡,与李泰合葬一墓。李泰次子李徽史书言之不详。
由于命途多舛而客死他乡的唐代帝王子女并非李泰一家,但事后绝大多数都获准迁回帝陵。最能说明问题是因谋反被废的原太子李承乾,在玄宗时,因其后人的请求得以“陪瘗昭陵阙中”。然而李泰不仅在生前被独独剥夺了为生父奔丧的权力,死后又单单被摈弃于异乡,这自然是权力斗争所致。
李泰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的悲剧性和残酷性,李泰家族墓的发掘也为研究唐代血缘关系、家族心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
(来源:十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