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火焰山,大家自然而然的就会联想到西游记里,那座连绵不绝的大火山。
师徒四人为了平安经过火焰山,还引出三调芭蕉扇的精彩故事,那么问题来了。
这座八百里火焰山,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据火焰山的土地说:“此间原无这座山,因大圣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被显圣擒了,压赴老君,将大圣安于八卦炉内,煅炼之后开鼎,被你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火焰山。”
简单来说,孙悟空蹬倒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结果撑炉子的砖,也被炉火点着。
恰巧还有几块掉到了人间,这不就完犊子了,因而形成了火焰山,还非得用芭蕉扇才能扑灭。
关于这里面的阴谋阳谋,是是非非,自然不是小猹要说的重点。
今天要说的重点是,火焰山形成的这个情节,到底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吴承恩的原创。
经过一番探索,还真不是原创,甚至有可能借鉴了《水浒传》的一个梗。
您看《水浒传》第六回,鲁智深火烧瓦罐寺的时候,有几句场景描写,其中一句是:
“恰似老君推倒炼丹炉,一块火山连地滚。”
瓦罐寺的火有多大呢?就跟太上老君推倒炼丹炉一样,炼丹炉像火山一样到处滚,极言火势之大。
太上老君推倒炼丹炉,变成一块火山;再看看西游里孙悟空蹬倒炼丹炉,几块火砖变成火焰山。
是不是有异曲同工的意思?吴承恩是不是看了这一句,收到施耐庵的启发,才变成火焰山的剧情呢?毕竟只是把推倒丹炉的对象,从太上老君,变成了孙悟空,然后给那个火山命了个名,把情节填充的丰满而已。
我赌一包辣条,绝对是了,实锤。
毕竟吴承恩生活于明朝中后期,而《水浒传》诞生于元末明初,而且明朝出版业发达,吴承恩有很大可能接触到《水浒传》。
当然,小说家的事,能算是抄,这是致敬好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