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拍摄上海老城厢的计划。无奈因为种种原因,自己真正有时间去实施的时候,老城厢的那些弄堂,绝大部分已经人去楼空。我们的速度,总是赶不上城市变化更新的速度。不过幸运的是,在网上看到一位博主的分享称静修路、曹家路、西仓桥街一带仍有居民生活,我也决定去碰碰运气。
为什么会有老城厢情结?
上海的弄堂,就像北京的胡同一样,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也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北京胡同千千万,但唯独什刹海的弄堂,见证着半个北京的历史变迁。同样,上海的弄堂多如牛毛,但只有老城厢的弄堂,沉淀了上海从建城以来的百年岁月。
老城厢,是上海历史的发祥地,也是上海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泛指原来南市区一带的旧城区,现黄浦区人民路至中华路内的区域。曾经的老城厢,四周城墙环绕,道台老爷坐镇其中。还有豫园、露香园、也是园、日涉园等私家园林遍布城内;城隍庙、白云观、沉香阁等寺庙道观穿插其间。楼台亭阁之胜,尽显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富庶繁华。
经过700多年间的风雨沧桑,如今的上海老城厢,如今的老城厢留存下来的真古迹已经不多,但那些所剩不多的传统历史文化建筑、遗址和历史街区,仍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曾经的老弄堂带着老路名、老地名,与数百年的城市记忆,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它们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四通八达,赛过迷宫。亭子间、老虎灶与家长里短、市井烟火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因此,许多上海人就算没有住过弄堂的经历,也会有住过弄堂的长辈;从小耳濡目染,对于老城厢、老弄堂的情结,也是在经年累月、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即将消逝的老城厢
从几年前开始,老城厢就开始了大范围的拆迁改造。曾经热闹的弄堂早已没了人声鼎沸,崭新的楼盘也开始拔地而起。尤其是老西门地区的拆迁,老上海人关于老城厢的回忆,也渐渐消失。
其实比起原法租界那些小资的新式里弄,老城厢的弄堂更为粗旷原生态,在这里你会看到上海最朴素市井的生存空间和状态。比如几代人挤在一个逼仄狭小、没有独立卫生间、厨房的几十平房间里;曾经《生活改造家》对于梦花街民居的改造,就是这种现象最典型的例子,让人记忆犹新。因此,老城厢民居的集中拆迁改造,也是顺应时代,理所当然。
曹家街
当我站在曹家街、静修路的路口的那一刻,看到头顶壮观的“万国旗”飘扬,阿姨兴高采烈地打开饭盒,向街坊邻里展示中午的午餐,我就知道来对了!虽然不知道这一区域的拆迁进程为何慢于周边其他街区,不过对于想要追忆老城厢的上海人来说,也庆幸有这样一条街,为我们看了一扇回忆的窗口。
晒衣服被单是上海老弄堂里一个十分震撼的景观,每到天晴,各家各户都忙着洗衣服、拿竹竿、搬椅子大家各显神通抢地盘晾衣服。如果楼上晾衣服的水滴到了楼下,甚至还会引发一场邻里矛盾。这样的场面,只要是晴好天气,天天都会上演;这就是弄堂里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中午之前无疑是寻访老城厢的最佳时刻,上午晒的衣服还没有收进去,中午煎炒烹炸的饭菜香却已从门窗缝里飘了出来。闲来无事的阿姨爷叔们,站在阳光底下,谈论着几年前去欧洲旅游的所见所闻。比起大家扎堆拍摄武康大楼窗口晒衣服的阿姨,曹家街二楼窗口晒衣服的阿姨,少了些drama,多了些接地气。
弄堂口的烟酒商店与旧货调剂店也是久违了,只是门头经过了修缮翻新,房子外立面干净整洁,却已经不是童年回忆里的那种式样。但是没有改变的,是这样居民们的生活方式,依旧把狭窄的弄堂撑得热热闹闹。
曹家街很短,不过150米左右,走到底就是梦花街,隐隐约约看到了文庙的大屋顶。前阵子上海文庙关闭了,老城厢可以忆旧的角落,暂时又少了一处。
静修路
静修路得名于静修庵,静修庵已在现在的地图上遍寻不着,但是老弄堂仍在。弄堂是再普通不过的弄堂,找不出什么名人轶事可说。只能看到弄堂两边摆着杂乱的自行车,也摆着生机勃勃的绿植;晾着五彩缤纷的内衣裤,小狗与天井里的杂物都静静地在角落里静静地晒着太阳。行走其间,耳朵里除了上海话,也常能听到其他地区的方言;弄堂也和上海这座城市一样,显现着海纳百川的包容。
静修路确实很安静,偶尔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的电瓶车驶过,才能制造一些声响。走到静修路与西仓桥街的路口,却又是一片喧闹的弄堂街市。沿街的商铺有包子店、水产店、葱油饼店、烤鸭店,一律热气腾腾,还挂着字体统一的招牌,有市政规划的痕迹。
一头发卷的阿姨从包子铺门前走过,这样的街角一景,实在太老上海了!
西仓桥街
西安有西仓,上海有西仓桥街,地名的由来都是因为这里曾是粮仓。在明代,西仓桥街设有赈济用的粮仓,是朝廷特为设置的官方机构。老地名直接延续到了现在,虽然现在的西仓桥街早已没了粮仓,但是西仓桥街与复兴东路交接的地方,却有居民菜场、粮油店、猪肉店、海鲜店、水果店等,仍旧与吃的相关。
这里如同所有老上海的影视剧里所呈现的那般,阿姨用晾衣杆翻动着挂在头顶的被子,一旁是街头理发铺子,理发师与客人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许这样具有人情味的生动景象,随着这一区域的拆迁,也将成为历史;所幸我们还有相机,记录下老城厢最后鲜活明媚的时光。
结语
西仓桥街往北走到尽头,就是复兴东路。车水马龙的复兴东路,与上海所有现代化的马路并无不同,而刚才的所见所闻,却如同停留在了上一个世纪。
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就没有海派市井文化。这里装载着无数人的童年,也有无数人的梦想在这里启程。或许我们留恋的不是弄堂里那些看似陈旧的生活环境,而是留恋曾经那段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
老城厢的改造是上海城市更迭的重要一页,在时代的大潮中,虽然每个人都显得渺小,但我们唯一能做的,还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记录着城市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