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溪洞村位于石期河上游与黄溪涧交汇之处开阔地带,水利资源充沛,土地肥沃。低矮的九江岭横亘其西,高大的黄花岭绵延其南。大小黄溪绕村而过,因此,村边河上桥梁最多,目前还保存三座很有特色的石板桥。
第一座石板桥,村民又称其为“济公桥”,位于小黄溪涧上,小黄溪涧发源于村西的九江岭,其源不远,所以水流量不大,溪水较为平缓,溪流里长满了水草。
济公桥共由4块长石条和三个石礅组成,石桥总长16.65米,每块石板宽0.95米,厚0.35米。每块石板的一头凿有3个小碗大的圆孔,显然,这是石板运输过程中的牵引孔。在古代,没有先进的运输设备,像这样每块五六吨的石头,全靠人力去肩抬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石匠们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石头下面不断地垫上短节的圆木,然后用绳索拖着石头前端,以拉纤的方式牵引,石头便在圆木上很轻松地滑动起来。这样省力省时省工。
济公桥的两头的古道犹在。唐军先生说:这是古代南去道州的大道,西去全州、灌阳的大道,田垄中全部用青石板铺成,山坳里大多用鹅卵石铺成的钉子路。
第二座石板桥位村东北面的大黄溪涧上,此涧发源于黄花岭。这条溪的水量较大,一旦连日阴雨,溪水就会瀑涨,有时还会淹没村庄。
石桥无名,共由4个桥墩和5块长短不一的石板构成,全长27.32米。每块石板宽92公分,厚60公分。
第三座石桥亦位于村东北的大黄溪涧上,问其村民,皆不知此桥为何名?共有5个桥墩,6块长条石,全长23.08米。每块石板宽80公分,厚60公分。
这三座石板桥,春去秋来,历经数百年的沧桑风雨,依然稳稳地立于大小黄溪涧上,足见古人建造桥梁的认真与用心。若一切有此用心,“大国工匠”一定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