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州新中轴的中点,六运小区北靠天河北CBD、南俯珠江新城。步行10分钟内,可以抵达周边近10个大MALL。
这里不仅有着逛不完的街,还藏着众多独立精品小店。穿越迷宫般的小型绿化带进入小区,一层被改造成了一系列商店和餐厅,鳞次栉比的潮牌网红店、永远在等位的餐饮小店、只能外带的精品咖啡馆……吸引城中潮人前来打卡。
是“市井温度”和“当代都市文明”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宝藏小区,但如何能更上一层楼,也一直是城市设计师们想挑战的“高山”。
去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广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将六运小区改造项目纳入了旧街区改造五年方案。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2021年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从公告可以知悉,天河区已经形成了《广州新中轴(天河段)整体提升及六运小区改造规划方案》深化成果,并上报区政府。
六运小区“改造计划”牵动人心。CBD君就近期的六运小区改造规划方案致电天河区政府相关人士,对方表示,还在内部研究,尚未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仍持续在这里上演着。
人间烟火:从纯住宅变身广州中轴线打卡点
工作日的上午10许,六运小区的多家商铺还未正式营业,不少附近的居民聚在一起聊天健身。耳畔不时传来装修的嘈杂声,但走在茂密而繁盛的树木之下,仍有种“大隐隐于市”的悠然自在。
历经30年,坐落在体育西路的六运小区见证了天河区的发展历程。从名字可依稀辨出,六运小区与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有着分不开的联系。1987年,广州市承办六运会,这里最早作为运动员村而开发。后来作为居民小区,居住的多是机关和省基础公司的职工。
今年86岁的罗先生便是广州海运局的退休职工,1991年搬进六运小区居住,至今已有三十年。一开始一家5口人住在一起,随着子女慢慢长大,只剩下老两口留在这里。
“我刚来的时候,广州地铁1号线还没开始挖,天河城还在打地基。没想到现在这里成为了全广州最繁华的地方,交通和购物都很方便。”罗先生感慨道。
最初的六运小区,是没有任何商铺的纯住宅小区,住宅建筑以9层为主。后来,随着天河城百货商场的开业、地铁1号线通车、天河商圈崛起,吸引了大量通勤办公人口,在市场需求的激发下,六运小区成为了“住改商”的典型小区。
不少居民楼自发改装为商铺,逐渐在区域范围内形成“气候”,却面临着“不合规”的窘境。
2000年,广州首次出现“住改商”禁令。当年11月,广州市工商局发出的《关于企业经营场所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凡没有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的违章建筑,以及产权证注明用途为住宅的以及宅基地房,一律不准发照。
此时,六运小区等有“住改商”的店铺已经开了好几年了。同年12月12日,市工商局又“松口”,出台《关于工商登记放宽政策问题》,规定“住宅改作商用的,提供房产证和租赁合同”即可。
随后近20年政策多次变更,在“禁”与“放”之间摇摆,其中2005年的“住改商”政策变动对商铺影响较广。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约六成依法办理了“住改商”手续,即房产证上已将住宅用途永久改成商铺用途。
自此,六运小区中大大小小的商铺逐渐规范,成为广州中轴线独具特色的打卡点。
小区里业主自发搭建的流浪猫屋
独特调性:城央“迷宫”集聚独立精品小店
打开大众点评搜索“天河六运小区”,有超过2000条结果;小红书上关于六运小区的打卡照片比比皆是。每走一步都是惊喜,你永远猜不到下一家映入眼帘的店铺会是什么类型。美甲、餐饮、潮玩亦或是古着,众多网红店诞生于此。这里也是适合散步的好去处,用Citywalk的方式重新认识天河CBD。
90年代建设之初,六运小区便是一片开放式住宅,没有围墙,旁边就是大马路。随着天河南商圈逐渐崛起,六运小区和周边的育蕾小区、体育西小区合在一起,成为一片典型的开放式社区。
天河城广场、正佳广场、天环广场、万菱汇、太古汇……这些周边林立的商业MALL为六运小区的发展吸引了巨大的人流,公交地铁的建设更是加快了六运小区的开放化。
大量商家涌入六运小区,咖啡店、甜品店等众多网红店聚集于此。这些小众店铺大部分都由店主亲自打理,店铺规模小,回头客居多,不少店铺仅此一家。到了周末的饭点,店铺前总摆放着凳子,上面坐满了排队等位的人。
顺德老字号“周大娘牛乳”在广州开的第一家分店
街头风十足的妖都咖啡
在六运小区这样的街区式商业中,店铺往往是分散分布,加上小区内部线路纵横交错。首次探店,总要在“迷宫”中找寻一番,这也给了当下年轻人与众不同的体验。
THESTARSCAFE咖啡店在六运小区已经有7年了。店面虽不大,但红砖白墙配原生态的水泥地板,加上自家研磨的咖啡豆,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还有不少工作室“蜗居”在2楼以上,其中有书吧、美甲店,以及最近大火的剧本杀店。
周日下午,小林轻车熟路地穿过居民区,来到禄运茶居等位。在清远上大学的这两年,他也常常会来这里走一走,“这里的文化也比较潮流前卫,很适合年轻人逛街。”
禄运茶居旁的凉亭则是附近老爷爷老奶奶的娱乐场所,凑齐4到5桌麻将在这里是常有的事。满头银发的莎阿姨说,自己每天都来玩几圈。临近午饭时间,大家就默契十足地收拾好桌子,重新摆放整齐,午后再重振牌桌。
一边是前来打卡的帅哥靓女,一边是凉亭下围着打麻将的老住户,他们和平地共享着这片小小的空间。
“老破小”的梦想:20年来不断的发展追求
“我家住在六运小区8楼,透过卧室的窗户就能看到广州塔。”30年的老业主罗先生见证了这里的一系列变化。广州第一条地铁通车,体育西路成为大家口中的“宇宙中心”。低层的住户逐渐变成一家家风格各异独立小店,就连小区里的健身器材上也满是前来打卡的年轻人。
这一变化最先带来的是商业利益。一楼一间房的租金可以到三万元,而上层租给租客最多不过几千元。其次是人流带来的商业主体集聚。这些年来,店铺迎来送往,喧闹不已,可一旦入夜,小区就会变回日常的模样。
与此同时,也给居民带来了噪音等一系列困扰。“住改商的好处就是居民下楼就能买到东西,想买吃的喝的更方便了。但对住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安静,人一多起来就安静不了。”罗先生说。
随着城市中轴线的发展,六运小区的升级改造不断被提起。2002年5月,市规划部门发布关于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的相关规划,从天河体育中心一直往南至黄埔大道,都是新中轴线的“势力范围”。 根据规划,位于中轴线上的天河南居住小区可能将迁400户,也就是六运小区六运二街的两排房子。
在2009年的天河区委七届七次全会上,六运小区将进行改造也被提起,小区内的六运二街将被打造成天河首条具有欧式风情的步行街。当时透露的方案是,在建筑整体改造方面,拟加建蓝灰色坡屋顶,展现悠闲的欧洲小镇风情。外墙重新铺贴浅咖啡色贴面,以白色饰线分隔,并用铁艺窗台、花基装饰外立面等。
虽然十余年来六运小区“被改造”消息不断,但真正的动工却迟迟难以落地。不过随着小区年代渐远,细微的升级改造一直在进行。2018年起,小区里的不少楼栋开始加装电梯,让“走不下来”的老年人能够走得更远。对于退休的老人来说,周围的生活方便多了。罗先生分享,他每天都会步行前往花城广场和体育中心。在小区内也完全不会无聊,可以下下象棋,打打乒乓球。
小区内的象棋局
实际上,六运小区去年也被城市更新所“点名”。2020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广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将六运小区列入了“五年计划”当中。项目改造计划为五年方案,占地面积23.4公顷,涉及户数5899户,属于旧城混合改造。但也仅仅止步于计划阶段。
留住乡愁,让中轴线更有活力
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2021年重点工作落实情况。根据公开信息,天河区已形成《广州新中轴(天河段)整体提升及六运小区改造规划方案》深化成果,并上报区政府。待审定后,提交市政府审议,并根据市政府关于规划方案和提升改造工作的方向性意见,启动制订工作方案。
现如今,六运小区投资性质早已大于居住价值。附近一家负责招租的闫先生表示,六运小区的业主买来自住的人比较少,一般都买来投资,底层的商铺和楼上的价格相差甚远,“一楼有的可以卖到二三十万一平,十几万的也有。楼上最多是六万。”
复古风的barber shop
大量业主选择将这里出租给在附近上班的“广漂”。而从位置和价格来看,不少居住于此的人更愿意相信这里不会拆。“如果要改造希望能改善一下停车问题,但是老小区来说总体改造比较难。”闫先生表示。
而“住改商”遗留的部分问题也并没有愈演愈烈,而是得到了优化。住户莎阿姨表示,日常楼道里都很干净,没有垃圾堆积的现象。定时投放点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每天晚上8点都会有一辆专门来收厨余垃圾的车。“下午4点到9点,商铺那些都会将厨余垃圾拿到垃圾分类投放点。”
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看来,六运小区是历史的产物,是值得被记住的地区。“它和六运会息息相关,同时也是这几十年来天河这一片的一种记忆。虽然还没达到历史建筑的程度,但它同样属于广州城市记忆,也可以是广州人乡愁中的一部分。”
外卖小哥VS居民老奶奶
经过多年住改商的助推融合,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杂糅的社区。独立小店装修风格各异,价格亲民。六运小区的存在,对于周边商圈或许是一种很好的业态补充。小林表示,和天河商圈的繁荣不同,在这里感受到的更多是烟火气。“在高大的楼宇背后,也有这样一个一个的小家庭。”
“当时我并不看好这里,小区里十分昏暗,位置也比较偏僻。现在六运小区已经成为广州的中心地带,位置既方便购物,交通方面也十分便利。”50岁的“老广”陈阿姨表示,“广州就应该多一点像这样的片区,热热闹闹的。”
“六运小区人来人往,是城市中轴线比较有活力,也比较受欢迎的一个点。从天河城南门走到黄埔大道的路径,能够看到小蛮腰、中信广场这样的地标建筑。而六运小区的存在为中轴线提供了一种比较日常、不尽相同的体验。”王世福认为,具备多种空间体验正是该地赋予广州中轴线非常宝贵的优点。
统筹:南都记者 王美苏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刘安琪
摄影:南都记者 刘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