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苏州、杭州二地是人间堪比天堂的宜居之地,一句话揭示了人们都向往一辈子都生活在苏杭二州。
古人还有一句俗语:“生居苏杭,死葬北邙”,意思是人活得时候就要居住在苏杭二州,而死后一定要葬在北邙
[máng]
,北邙在哪里?古人为什么渴望葬于此地呢?
北邙,即邙山,
位于
河南省洛阳市
北,
黄河
南岸,故名北邙。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只有到了邙山,你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和分量!
在邙山的土岭上,你能看到那数百座高大巍峨的古墓,星罗棋布,森然壮观。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在这块面积达750平方公里的土地里,拥有的古墓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世所罕见,在这里,长眠着自东周一直到明清各朝代数不胜数的王侯将相、名士名流。
据
勘测与推算,邙山陵墓群多达数十万座,可谓是墓连墓、
冢压冢。
由于年代久远,沧海桑田的变迁,以及各朝代疯狂的盗墓等原因,邙山的古墓数量和每座墓主的身份,现在已很难准确统计和确认。
即使如此,目前能确定的邙山
帝王陵也有好多座:八座
东周王陵
、五座
东汉帝陵
、两座曹魏帝陵、五座
西晋皇陵
、六座
北魏皇陵
、一座后唐帝陵,一座
南明帝陵
;另有七座后主皇帝陵,分别是蜀汉后主
刘禅
、东吴后主
孙皓
、南陈后主
陈叔宝
、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后蜀后主
孟昶
、吴越国王
钱俶
、南唐后主
李煜
。
除了数量巨大的帝王陵外,邙山还葬有许多历朝历代的名人:商代
伊尹
,不食周栗的
伯夷叔齐
;战国纵横家
苏秦
、
张仪
;秦相
吕不韦
;西汉文学家
贾谊
;东汉定远候
班超
;曹魏千里驹
曹休
;西晋文学家
石崇
;北魏权臣
尔朱荣
;唐代诗人
杜甫
、
王之涣
、
孟郊
,宰相
狄仁杰
,大书法家
颜真卿
;北宋名臣
石守信
;明代
福王
,书画家
王铎
;另有
白居易
、
文彦博
、
范仲淹
、
姚崇
、
张说
、
褚遂良
等名人也葬在邙山周边的洛阳盆地。
从东周到唐代,洛阳北部的邙山一带一直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之地,历代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商甲巨富都以能葬在北邙而自豪。
西晋文学家张载在代表作
《七哀诗·其一》开头四句就说:
“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唐代诗人王建在
《
北邙
行》首句也说: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置处。”
王建在这句诗里,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在唐代,邙山墓地竟然火爆到用黄金都买不到!
唐代诗人张籍在同样一首《北邙行》长诗更是说明了邙山墓地有多火热:
《北邙行》 唐 张籍
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
车前齐唱
薤露歌
,高坟新起日峨峨。
朝朝暮暮长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
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
下石
。
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
寒食
家家送纸钱,
鸱鸢
作窠衔上树。
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看到没有,邙山“
地下白骨多于土
”,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的情景啊!
那么,洛阳之北的邙山为何会成为如此“热门”的墓地呢?
其实也很简单,邙山之所以成为古人最追捧的墓地,是和洛阳的古都地位紧密相连的。
邙山脚下的洛阳,在我国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从4000年前的第一个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
在累计1000余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其“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繁荣时的洛阳城常有数十万人在此居住,那些王侯将相、文人雅士云集其间,他们目睹洛阳城的辉煌后,在死后自然要葬于洛阳城北的邙山,以期在死后仍能享受到洛阳的繁华。
洛阳即使后来不是国都,那也是当时中原地区的一大重镇,也有无数的达官贵人在此生活并安息于邙山。
另外,古人崇尚风水一说,而邙山独特的地理也是被古人看好的第二个原因。
洛阳城外的邙山,北依黄河,南望京都,
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邙山树木森列,苍翠如云,且邙山土厚水低,宜于殡葬。
因此,邙山堪称是天然绝佳的风水宝地,古代那些帝王将相无不希望自己能死后葬于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