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
我们行走在化龙镇的大街小巷,
依旧能见到不少古民居的影子,
在化龙镇塘头村尤其多,
而且还比较集中。
在巷子里见到这样的两层古民居,
是不是很好奇里面的构造呢?
在以前,
这算是村里的“豪宅”,
一般是村里大户人家居住的地方。
这栋位于化龙镇塘头村
村心二街横二巷7号的古民居,
距离村心大街的后山黄公祠约200多米,
深藏在巷子深处。
不仅整体建筑依旧保存较好,
在屋顶还可以跟在平地一样行走,
你见过吗?
现已少见,
可在屋顶行走
村心二街横二巷7号古民居始建于清代,为“三间两廊”式两层民居,又称敬义堂。主体建筑为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基础。正门前檐有山水绘画和灰塑花鸟图案装饰。
该民居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清代岭南民居建筑风格。2010年11月被公布为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该古民居,从左边的木楼梯可上二层,在二层有一个小阁楼,而小阁楼上有一道小门可直达屋顶。屋顶上围绕四周铺着一排方砖,可围绕屋顶走一圈。据古民居现屋主陈叔介绍,像这样能上到屋顶的古民居,以前这条街大概有十间左右,后来慢慢拆了,现在只剩一两间。
陈叔笑着回忆道,“你看墙上有不少小洞口,小时候每天都有很多黑色八哥过来,有时候它们还打架打到一楼地面上。我们以前经常爬上屋顶去玩,有些人还想养八哥,我们就大晚上爬上来抓。”
▲屋顶四周铺设了可行走的方砖。
▲直通屋顶的小门。
▲灰塑龙船脊。
▲屋脊,像一只静态的孔雀。
▲镬耳封火山墙,远看很像一张脸。
▲碌灰筒瓦。
建筑保存较好,
但已不再住人
据陈叔介绍,旧时这条街的屋主几乎是姓黄的,主要有镬耳屋,以前是地主、比较有钱的人家居住。
原本村心二街横二巷7号古民居的屋主也姓黄,和陈叔一家是老表,由于原屋主一家早就搬到国外居住,于是将这间古民居全权交由陈叔一家管理。陈叔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自小在这生活,二三十年前在古民居的旁边改建了新房屋,一家人才搬到隔壁居住,现在古民居已不再住人。
这些年,古民居出现屋顶漏水、木梁腐蚀等破损情况,在化龙镇、相关文物单位的帮助下,重新进行过修葺,目前整体建筑保存较好。
塘头村心街
集中着多座古民居
行走在塘头村的村心街一带,除了有村心二街横二巷7号古民居,在村心大街、村心二街、联桂里巷、灰沙巷等街巷里,还散布着多座古民居、沿途还铺设着以前的石板路,显得十分古朴。
(图由化龙镇文体中心提供)
据资料介绍,在村心街的联桂里巷就有一排排明清时期古民居,可以说得上是明清时期民居中的豪宅,有些也叫“金字阶屋”,这种屋与同时期广州地区的民宅都是不同的。
这些古民居中有不少也是“三间两廊” 式建筑布局的巻耳大屋,但有些跟村心二街横二巷7号古民居还略有不同。
据资料介绍,有些古民居从门廊进入天井后要通过一道金字形的五级台阶才进入正堂。在封建时代人们的等级是很深严的,据说这种金字阶是仿效王帝的金銮殿台阶的造法从左右两边设台阶,所以只有王帝御赐恩准才能这样建设。这种建有金字形五级台阶的古民居,其屋主的祖宗可能是在王帝身边当内侍、近卫或者是高官,得到王帝的赏识才有这种特殊的荣耀。由于要经过五级台阶才能进入正堂,所以正堂地基是相当高的,人坐在正堂之上向外俯视,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气势。
(图由化龙镇文体中心提供)
据资料介绍,这些古民居除了有木栅闸门之外,在屋子的墙身上还有一种非常科学的防盗装置。这种“金字阶屋”在番禺为数不多,这样特别的房屋在研究南方明清民宅方面是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不再住在这些古民居里,
但古民居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记忆,
现在也变得越来越少。
对于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
你又有什么好想法呢?
专栏:
化龙镇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历史名人辈出、文物古迹遍布全镇、民间文化艺术历久不衰,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乡村历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化龙镇党建办(宣传)、化龙镇文体中心联合微社区e家通化龙飞升推出化龙镇历史文化专题系列报道,跟着我们一起探访、领略化龙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相关阅读:
化龙文物志①|有几百年历史的屈氏大宗祠,正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