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不少网友吐槽小红书博主发布的“滤镜景点”笔记,称实地探访后感到较大落差。对此,小红书发文致歉,称存在部分用户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 今后将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等产品,便于用户获取更多元的信息。
滤镜千万别误导受众
人们对内容分享社区的期待,是分享真实生活经验。问题是,当一些用户晒的图片和实物相差过大误导了受众,谁该负责?上传图片的网友认为自己只是在分享生活,照片修得好看是本事。平台方虽然有审核商品质量的责任,但似乎并没有审查风景图片与实物相符的义务,何况去一个个查验也不现实。怪来怪去,好像要怪有人发明了滤镜。【详细】
小红书里的世界跟真实的世界之所以如此不同,是因为捧红一处景点是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一些所谓的爆红景点背后有炒作、虚假宣传的嫌疑。一部分“照骗”,是过度修饰造成的,PS、改变图片原始的参数,将水P清将天P蓝;一部分“照骗”,则是因为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拍摄角度产生了夸张的效果。【详细】
需花大力气打击“照骗”
“照骗”之害不容小觑。“照骗”的存在,绝非美化过度如此简单,实际上再次将网络空间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摆上台面,足以让所有平台警醒。如今,各大平台上的种草帖、体验帖、试用笔记和使用评价等,已然成为消费者的重要参考。然而,“假种草”“假好评”等虚假信息的误导、欺骗,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不断侵蚀着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众平台须明白,唯有花大力气“打假”,营造诚信至上的平台生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谋求长足发展。【详细】
对“滤镜景点”别止于道歉。尽管小红书表示最近大家看到的案例,大部分都属于旅拍美图,但由于分享者没有明确标明是摄影作品,被作为旅行指南使用。但是,对于平台而言,不能对各类美图不加甄别就一一展出,要知道,某些“照片”的确会沦为“照骗”,对于此,相应的审核机制就应该完备,而不能任由受众被欺骗愚弄。
据小红书表示,内部多个部门已经启动一系列运营活动,鼓励小红书发布者做有用而非失真的分享;在搜索某个关键词时,为用户提供更多元的搜索联想词,对避坑等内容作更多展示;同时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之类的产品。其实,这样的举措就十分必要。毕竟,遏制“滤镜景点”不仅是受众的负责,更是对自身声誉的守护。【详细】
追求美也应坚守诚信之道
从用户的角度来讲,应该规避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商家而言,应该坚守底线。此前就有媒体指出,大多的“照骗”,是某些商家有意为之。他们或自己操刀上阵虚假包装,或找博主发“照骗”推广,通过夸大宣传以迅速提升景点知名度吸引客流,谋求短期内高额回报。而事实上,这样的“照骗”不仅是糊弄受众,更是在麻痹毁掉自己。
讲真,一些离开滤镜就“见光死”的网红景点,在现实中并不稀缺。虽然“追求美景,是人心之所向,受他人鼓动前往,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滤镜下的美景终难逃游客的火眼金睛。所以,对于小红书等相关平台来讲,需要完善机制,杜绝“滤镜景点”的出现,于用户及商家而言,也应该坚守诚信之道,别聪明反被聪明误。【详细】
美学理论中有这样一种观点,“任何事物,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无论是人,还是事物,每一种存在都值得被尊重、被欣赏,真实的生活自有蓬勃生气,不必局限于某种标准。为面容、景色、食物乃至整个生活状态加上美颜滤镜,可以创作一个世界,而去掉心中的滤镜,才能够记录生活。网络平台以及整个社会所应当倡导的价值取向,是用心生活,通过自己的眼睛从生活细微之处发现本真之美。【详细】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广州日报、钱江晚报、东方网)
微言大义:
@何志武不喜欢喝奶茶:卖家秀和买家秀。
@天竺鼠只想在洞庭湖建房子:看看有些景点地上的黄土,全靠PS美化。
@无尾熊77:这图P得,我差点没找到店面……
@克鲁可山:网图和现实的差距有“亿”点点大。
@Yanely:那个粉红色沙滩很离谱,相当于“诈骗”了吧。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人们在社交平台晒旅游风景图时加滤镜,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因为滤镜加成而提高知名度,成功让消费者“种草”的景点也不在少数。然而有些景点分享者一味追求“曝光”“流量”,刻意美化照片,难免存在炒作之嫌。滤镜虽好,“图层”却不宜过多。用户分享旅游攻略相关图片,应注重真实实用。平台也要对涉嫌误导消费者的“照骗”及其背后商家担负起审核管理责任。否则,滤镜“碎了”,平台的信誉也就跟着丢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