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亚一路向北,你将看到一个与旅游广告完全不同的海南景观。
在4269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中,全球仅剩35只的海南长臂猿在丛林里歌咏,一度濒临灭绝的海南坡鹿在此繁衍生息,高温潮湿的午后,雨水顺植物叶尖流下,形成“滴水叶尖”的特殊形态……各种自然生命在此竭力求生,延续和传播自己的基因。
点击观看:
《寻找我们的国家公园 —— 雨林王国》
这些灵动生命的视频画面由骁龙手机拍摄,出自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纪录片。中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们深入自然秘境,记录下生命与自然的珍贵片段。
01.没有大制作 也能拍好纪录片
自然纪录片向来受欢迎,透过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与可爱生灵,观众开始关注影像背后的故事与意义。
生活在钢筋水泥城市中的人们,天然渴望自然,自然纪录片帮助人们“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近距离观察神奇生物;另一方面,人们逐渐意识到,野生生物的生存状态是一面镜子,照见碳排放、气候变化等与人类休戚与共的环境问题。
过去,自然纪录片的拍摄成本高昂,只有电视台等极少数机构能够承担。
近20年来,随着摄影摄像技术的发展迭代,手机、无人机、红外摄像机等新型拍摄设备的普及,自然类纪录片拥有了更绚丽的色彩、更高清的画面、更丰富的细节,拍摄门槛被持续降低,无论是自然影像领域的资深从业者,还是摄影摄像爱好者,乃至一般手机用户,都享受到了技术发展的红利,参与到生物的影像记录工作中来。
点击观看:
《寻找我们的自然宝藏 —— 三江并流》
技术的落地,能够进一步释放影像创作的潜力,骁龙和中国国家地理的合作就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
2月至今,中国国家地理的多支拍摄团队使用骁龙手机拍摄,深入海南热带雨林、三江源等自然秘境,拍摄野生生物纪录片,希望以此唤醒大众的保护意识。
5G手机支持8K和4K HDR品质视频的拍摄,让我们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个星球的壮丽和丰富,也让更多普通人参与野生生物影像的拍摄和分享。今年的2021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也特别加入了手机影像的内容,希望通过年赛推动野生生物保护的科技化、专业化、常态化,让更多人学会用影像保护自然。
02.技术迭代 赋能影像创作
在科技为摄影摄像赋能的进程中,移动手机的影像功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而骁龙是其中重要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骁龙888旗舰芯片作为推动计算摄影演进的关键一环,计算摄影技术的落地,突破了光学的物理限制,将移动影像带到了一个新高度。
以夜景拍摄而言,过去想要获得一张纯净、明亮的夜景照片,往往需要配备大面积光学传感器的专业机器,这是结构小巧的手机难以具备的硬件,但在计算摄影技术的帮助下,AI可以通过多帧合成技术大幅提升夜景亮度,并借助算法进行降噪和色彩还原,让手机也能实现媲美专业级相机的成像效果。
这种技术迭代为内容创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一方面,手机摄影更灵活轻便,能够隐蔽而深入的进行拍摄,改变了此前因摄像设备笨重,难以拍摄野生生物的问题。纪录片想要成为经典,离不开资金与心血,原因在于,越是自然本真的画面,越需要拍摄团队因地制宜,根据地形情况专门安置拍摄设备,以免对拍摄对象产生干扰。当手机影像的性能大幅提升后,他们将从设备的缩小化中获益,不必再耗时耗力去“藏起”拍摄机器,更专注于内容本身。
另一方面,拍摄门槛的降低将为人们减少大量的学习、试错成本,更快、更好的享受到拍摄带来的乐趣,激活更多人的表达与创作欲。在计算摄影的助力下,只需一次拍摄就能获得更多素材,用户不必为了抓住某个精妙的镜头而重复拍摄;算力提升后,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快速适配灯光与模板,进一步提升拍摄效率;此外,骁龙手机能够支持最高 4K 120fps的超高清慢动作视频拍摄,为用户节约多种专业器材的成本投入。
提升创作效率的同时,技术的迭代也在深刻改变艺术的形态。
国内著名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在采访中曾经表示,“很多科技带来的东西在改变艺术的创作形式以及接受形式,比如摄像机的4K技术,我们过去只满足于记录下来,现在变成非常清晰、并且很有层次的记录下来,让电视的纪录片可以在穹幕影院上映。……就像当初发明了颜料、纸张一样,给艺术以大的展示空间,将来肯定会有人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现在,搭载骁龙888的手机已经支持8k视频的拍摄,极致清晰、生动丰富的图像细节将成为大众影像的日常。
03.记录生命 让科技与文明共振
当技术与器材不再是常人遥不可及的门槛,自然纪录片领域将出现更多复合背景的创作者,激活纪录片文本与形态的创新,进而推动议题的发现、讨论与解决。这是所有类型的纪录片、或者说非虚构影片最核心的意义,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有过丰富实践。
上个世纪,小型手持摄像机的出现,让画面更贴近观众视角,也让独立导演的拍摄变得常见,法国纪录片大师阿涅斯·瓦尔达就采用低微摄像机拍摄过拾荒者、流浪女等社会边缘族群,以此呼吁人们关注弱势人群。
现在,人手一部的手机就可与专业设备媲美。无论是山野的守林人、环境保护专业的学生,还是某一个生物领域的专家,都有可能在研究与实践的同时,成为一名优秀的自然短片创作者。
这不仅将为世界留下更丰富的自然景观和野生生物一手资料,而且由于拍摄者离得更近、跟踪得更久、研究得更专业,为内容制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科研解读、纵深的人文视角和独特的叙事结构。
曾经,《蓝色星球》、《地球脉动》等BBC“蓝筹纪录片”为观众提供疗愈与警示,人们因为从节目中获得力量而开始关心自然世界,乃至切身参与到保护自然的努力中。
现在,多元的、去中心化的内容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后,将深远地影响更多人对于环境、生物保护的理念,激发人们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热情,发掘、呈现、改变那些过去甚至未曾被注意到的现象与物种。
未来,对生命的记录不只是少数人的专业。因为对所有创作者来说,生命的存续与消亡是永恒的命题,对生命的观察、记录和再创作,这些需求始终存在人类的基因里。
蛮荒阶段,洞窟中的岩画是人类记录生命的开始;文明社会,绘画成为了记录生命的新手段;摄影技术出现后,从拍摄植物和风景,到记录生活与生命,流动的时间通过二维画面被固定下来;数字影像的普及,成为了又一次巨大突破,人们在记录生命的过程中,学会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从中汲取力量,在更宏阔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万物有灵,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一样,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也有生离死别的哀伤,有物竞天择的残酷、也有守望相助的族群,就像一面折射镜,让人们重新审视、反思生活的合理性与核心价值。
记录和观看的过程,也能让人们暂时忘记“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世界主体的动物也在努力捍卫领地、养育后代、绝境求生,在这种换位视角下,人们更能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那些已消失在这颗蔚蓝星球的物种,留存的影像成为了最后的呜咽,供当下凭吊、追忆,供后人为鉴。
科技让记录变得大众化,自然、科研、人文与艺术因此交融。从这个角度上看,记录本身就是意义所在,而这,也正是骁龙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