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地处广东省的东北部,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人文底蕴非常深厚。
梅州的围屋、名人故居较多,很大一部分分布在大埔县,我们这次旅行就发现一座“碉堡”式建筑,外形四四方方,据说曾经有外国人从卫星云图看到相似的图片,误以为是什么基地。
大埔这座碉堡式建筑叫泰安楼,位于湖寮镇龙岗村,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旁边还有书斋、门坪和花台。
从空中看,泰安楼的主体建筑就像密封的大盒子,中间部分的祠堂建筑像小盒子,整体视觉形成一个“回”字。
建筑的背后是相对笔直的公路,前方修有半月形的伴池,仔细欣赏主体建筑、周边的附属建筑和伴池,发现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整体轮廓也像一个半月形,看来客家先民在建造房子的时候非常注重风水格局和实用性。
泰安楼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少见的方石楼围屋,有“客家的水立方”和“民间迷你故宫”之称。
围屋被称为“中国最牢固的建筑形式”之一,无论方形、圆形,还是半圆形等形状,从建筑力学的角度来说,本质上都能够互相牵引,除非遇到不可抗力的原因,否则能够保持很长时间不损坏。
泰安楼一共有两百个房间,房子的前面有一条长长的回廊通往同一层的任何方向,回廊外围还有红灯笼点缀,呈现出喜气洋洋的生活气息。
泰安楼和其他客家围屋一样都有防御功能。
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只要把大门一关,外面的人就进不来,里面的人通过设于大楼各个位置的小孔可以了解外面的情况并作出各种防御动作,只要提前储备好粮食,即使被围困在里面一段时间也可保安然无恙。
泰安楼的建筑形式反映了客家人聚众而居的特点,他们的先人因为逃避战乱等原因来到梅州山区,只有聚集在一起居住才能更好地抵抗一切外来因素的侵扰。
泰安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代主人蓝少垣是个商人,这座大楼是他发迹后斥资修建的,传承了数代人之后,楼内至今仍有少量后人居住,游客人来人往对于他们来说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进入21世纪,泰安楼经过两次维修,不过修旧如旧,很好地保留了历史原貌,这点非常难得。
旅游小贴士:自驾车比较方便,提前定位“泰安楼”,跟随导航提示行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