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闾门外,有座名刹--西园寺,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园放生池的合称,上塘河从门前流过。
相较于苏州其他主要寺庙而言,西园寺创建时间较晚,它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初名归元寺。
明嘉靖末,太仆寺卿徐泰时将已衰落的归元寺改建为宅园,名西园。他去世后,其子徐溶渐渐感到家业只有消耗而毫无收入,就将西园改为寺,并于崇祯八年(1635年)延请律宗第二十一代祖师茂林律师住持。为弘扬“律宗”,茂林改寺名为戒幢律寺,俗称西园寺。
之后,西园寺曾盛极一时,名列江南名刹,但自乾隆十一年以后彻底衰落,最终在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事,只剩下残垣颓壁,一片荒凉。
光绪壬辰年(1892年),原普陀山紫竹林方丈荣通被请来当住持,与其徒广慧等开始重建道场。
后来荣通和尚圆寂,广慧法师住持西园寺,先后修建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放生池和安僧设施,最终于1900年基本完成重建工程,并恢复西园寺的律宗道场地位,开坛传戒。
但直到1926年,才形成全寺的建筑规模,并完成殿堂内部的塑像,西园寺再次被誉为为江南名刹。
1962年,江苏省有关部门决定恢复方丈制,任明开法师为西园寺方丈,还用“十方选贤制”替代传统的“传法制”,使西园寺成为十方丛林。
实际上,西园寺最著名的要数五百罗汉、放生池,游人至此多数是看泥塑和大鼋。
先来说说西园寺内的五百罗汉塑像。
寺院的建筑主要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等。其中,大雄宝殿是等级最高的建筑,采用重檐歇山顶、五级台阶配以雕饰栏杆,形成视觉冲击。与宁静悠远的寒山寺比,西园寺以壮观险胜。
进入园口拱门,第一进是四天王殿,即金刚殿。四天王的泥塑,也称四大金刚,则分别站在两旁。在佛教教义中,认为天王天是离人间最近的一层天,分东西南北,分别由四个天王管理,也是寺院的守护者。
向内走,通过香老桥就到大雄宝殿。殿中供奉着三尊大佛(木雕),位于中间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如来),右阿弥陀佛,左药师佛。
出大殿,东厢为观音殿,西边就是有名的罗汉堂。
罗汉堂原本已是非常中国化的殿堂。在小乘佛教中,只要信奉小乘佛教的人,按小乘佛教的教义进行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叫作“阿罗汉果”,即罗汉。
一般的寺庙,会在大雄宝殿两侧树立十八罗汉,而西园寺单独建立五百罗汉堂。殿堂布局呈田字形,形成回廊,方便安置多座佛像,供游人穿行其中。
五百罗汉泥塑,仪态万千,无一雷同。即使木质金漆,罗汉也衣裙褶纹飘飘欲动,栩栩如生。
一些罗汉合目静坐,好像早已入化;一些还袒胸露背,一身结实的肌肉欲呼而出;一些双目圆睁,叫人不敢与之正视;另一些则低眉微笑,好似要与你招呼讲话……
总之,五百罗汉有五百个不同形象。只要观察,我们都能从每个罗汉身上找出特点来。
而在艺术造型上,特别是疯僧、济公二者最精良。据说这是塑造五百罗汉的两个带班老师傅的比美之作,确实实至名归。为此,清代张紫峰曾赞叹道:“木质金章丈六身,慈威丰瘦各存神。捻珠托钵拈花笑,抱膝摩肩体态新。”
西园罗汉堂与碧云寺、宝光寺、归元寺并称中国四大罗汉堂,为江苏唯一保存完整而艺术性较高的清塑罗汉群像。
在西园中,最吸引人的还有放生池中的大鼋。放生池呈蝌蚪状,“头部”向南,“尾部”向北,并折向东南,占地面积十分大。
池内鱼鳖种类繁多,基本都是佛教信众所放生。其中一只大鼋,寿命已达三百余年,天气炎热时它才现身水面。这时,游客们纷纷投放馒头之类的食物,引鼋出水食用,它一口就能吞下一个拳头大小的馒头。
对于此趣观,有一首秩名之作《西园看神鼋》诗曾描绘:“九曲红桥花影浮,西园池水碧如油。劝郎且莫投香饵,好看神鼋自在游。”
而寺院西面的园林也是具有十分特色的寺院空间。由于历史上该寺院曾经做过宅院,其园林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
如今,整个罗汉堂修复得美观大方,吸引了众多佛教信徒前来瞻礼,使西园古刹焕发出崭新的光彩,成为名副其实的吴中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