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汉章/图文
百侯镇侯南村旧时有“36条巷”的说法,即所谓“三十六条巷,巷巷都一样”。作为侯南村人,小时候常走大屋之间的石砌巷,对“巷巷都一样”深有体会。事实上,侯南村是一个人居密集的自然村,古民居非常多,一条条石砌古巷将大屋连为一体,可谓“比屋炊烟”。至于村子里具体有几条巷,我从未去算过,只是觉得穿来走去,很多巷子。今天上午回家,偶然想到去看看民居古屋,并走走古巷子。我随意转悠了一个小时左右,看到巷子虽然大多还存在,但好像没有了昔日的古风旧韵。我想,巷子有点儿“变味”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原来浑圆光滑的溪石铺砌路面,几乎都被水泥硬底路代替了,这是时代进步使然;一是古屋旧巷,参杂建起了许多新楼房,古巷的“旧韵”变得斑驳杂乱了。溪石铺砌的路面,纷纷铺上水泥硬底路;古屋黑瓦间,纷纷盖起了许多新楼房,这是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改善的结果,应该是好事情。但是,从古屋旧巷的整体风格角度来说,水泥硬底路,遮盖铺埋了古风旧韵;何无规划地建造的新楼房,如同在旧衣服上贴膏药一般,贴上一块块新布片,缝缝补补,切割断裂了古风旧韵。记得,前段时间去过湖寮双坑村,看到何如璋古居那里的一些古屋民居,也是一样的状况。当时我想,应是长期忽视或不重视保护古屋民居的结果,让人觉得有点惋惜。
走在曾经深深的古巷,看到巷子连起的青砖黑瓦,我想起了李清照的词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我怎会想起李清照的词句呢?李清照的“雁过也”,好像与眼前的古屋旧巷没啥关系吧?应是那些青砖黑瓦,让我觉得是“旧时相识”吧?当从长长的巷子穿过,走到梅潭河边时,看到沿河高岸,一座座比连的大屋门楼依旧气派非凡时,我想起了两年前写的一首《百侯民居古屋》古诗:“程朱理学传耕读,科举夺魁尚有村。廓岭山雄梅水秀,民居古屋瓦楞存。”此时此刻,我似乎有点心潮澎湃起来。古巷旧韵虽已有些变味,但大屋比连的气派还在。这些沿河高岸的大屋门楼,我从未登上去。我想象得到,进入这些大屋门楼,可穿厅过堂,从另一头的大门、小门走进村里。若有一群人相约,我很想登上去,进入这些大屋群看看。说起来很惭愧,作为侯南村人,竟然从未登上过这些大屋门楼,不知这些大屋“庭院深深深几许”。据说,在生产队时代,那些沿河高岸上相连的大屋,住着好几个生产队的人。要知道,一个生产队往/往有一两百口人。那么,同一屋檐下多少人住在一起呢?可想而知。想起来,这些大屋是何等壮观!(辛卯年春、2011-04-10)
【作者简介】邱汉章,系大埔县老区促进会常务理事,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杨应彬同志著作《小先生的游记》再版序言二的作者,广东省源流杂志特约作者(2013-2014年“十佳特约作者”、2017-2018年“优秀作者”、2019-2020年“优秀作者”,2019年梅州市革命老区宣传“特优”通讯员),现服务于大埔县长寿文化研究会,2019年梅州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大埔分会会长),2018年大埔诗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