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熙攘热闹的双彩小区附近,在一条叫法院街的胡同里,伫立着一座百年老建筑,常引人们观望驻足。整座建筑呈“回”字形,兼有清末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南方建筑布局,在茂密的枝叶掩映下静默祥和。
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隶审判厅,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清末民初的司法类建筑。直隶审判厅的创办是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我国从封建司法制度向近代司法制度演变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庭院深锁保定审判旧史
直隶审判厅坐北朝南,属于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它的拱廊式平面“小洋楼”型设计,既汲取了诸多中式元素,更展现了不少西方流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其门窗、外廊的装饰洋味尤为突出。取材以当地的青砖、白灰、木雕为主,但也选用了当时最新的建材,如洋灰(水泥)、花玻璃等。
大院的四座楼犄角相连,合围成一处天井院落。四座楼房中,除北楼外,其余三座均有木制走廊,楼口四角各设楼梯上下相通,并有木制回廊横向贯通。站在远处放眼望去,审判厅建筑独具匠心,精美别致,浑然一体,气势恢宏。整个建筑为“四楼合围”式独门二层楼院落。典雅的主楼外廊拱架与东西两座楼的前出走廊,贯穿外围。整座楼的外形简洁明了,无强烈的大出大进变化,显得较为平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目前直隶审判厅正在进行修缮,暂不对外开放。很多在此路过的人们,透过那扇紧锁的大门,着迷于直隶审判厅的建筑风情,流连于保定府胡同的曲径幽深的同时,也纷纷好奇那少有人知的历史……
时间拉回到 1952 年 2 月 10 日,正月十五,这一天对大家来说本来是红火的日子,而当时的河北省省会城市古城保定,却笼罩在一片激愤冷峻的气氛中,因为这天也是枪毙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的日子。
在行刑前,刘青山、张子善的公审大会在保定市体育场举行。据悉,观看公审大会的老百姓有 2 万多人。会场外,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向全省广播大会实况,全省有约 20 万人在收听广播。随后保定城东关大校场传来了沉闷的枪响。这是新中国反腐的第一枪,洞穿历史的时空,依旧发出着震慑回响,令人警醒。
这场在当时轰动全国的新中国第一反腐大案“刘青山、张子善严重贪污盗窃国家资财案”,就曾在直隶审判厅,也就是当时河北省人民法院所在地审理。据附近的老人们说,除了刘、张二人的贪腐案,这里还审判过很多大案,后来严寄洲版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也曾在这里取景。
清末司法改革的产物
时间再往前,这座历尽百年沧桑的直隶审判厅,最初诞生于世纪交替的大清王朝晚期。随着西方思想的引入、传统思想的转变、革命的发展、封建的顽固、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强,诸如此类,晚清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司法越来越不适应当时社会出现的变化,从而形势倒逼中国必须对落后的司法制度进行改革,努力与国际上先进的司法理念和制度接轨。清政府在中央层面实施的司法改革,主要体现在“大理院”的创设。1906 年 11 月 6 日,清廷颁布谕旨宣布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任司法审判,并建立督察院负责审判监督。
清政府在中央实施司法改革的同时,令地方也着手司法改革,将司法从行政中分离出来,要求在省城设立高等审判厅,在府设立地方审判厅,在县按巡警区域设初级审判厅,并要求每个审判厅附设检察厅。开始时审理案件采取的是四级三审制,即初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高等审判厅、大理院共四级,各自分管不同案件。但每种案件最多进行三次审判,第三审为终审。为稳妥起见,清政府决定率先在直隶、江苏两省试办地方审判厅和检察厅试点。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奉旨在天津试办审判厅,于天津府设立高等审判分厅、天津县设立地方审判厅、天津城乡地区设乡谳局四处。袁世凯在天津的试点,得到了法部的认可。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北省审判志》中曾记载:“1910 年(宣统二年)法部奏定各省省城、商埠审判厅、检察厅之厅数、员额。直隶各级审判厅于是年成立,其分布是:高等审判厅一,高等审判厅分厅二(天津、热河各一),地方审判厅三(保定府、天津府、承德府各一),地方审判分厅一(设于张家口),初级审判厅七。”
今保定双彩街以北,东西法院街之间的直隶审判厅旧址处,一般认为该处建筑是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开始动工建设,至宣统二年(1910 年)竣工,然后于该年正式启用。
直隶审判厅运行了一年后,因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灭亡而寿终正寝。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该厅变更为中华民国河北省高等法院。解放后,成为河北省人民法院所在地。后随着河北省省会的不断迁移,这里先后为保定市供销社、保定市北市区法院、北市区政府、保定财经学校的驻地。据了解,未来这里将建成河北省“司法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
清朝末年,虽然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矛盾丛生,司法经费和人才匮乏,但由于进行了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城、商埠逐渐扩展到城镇和乡村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司法仍然在一定限度内维护了社会公正,保护了个人权益。位于古城保定的直隶审判厅旧址,承载着近代中国司法变革的历史脉络,它不仅包含了人文历史和建筑历史,对于延续城市文脉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深秋时节,这座深灰色的老建筑显得格外肃穆庄重。古人已不在,古书不记载,古树不说话,那些远去的历史和故事,都通过这座建筑传递给众人,吸引着人们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