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当成为天下最优雅之处。"
华夏大道边,群贤堂、思群堂立着四根古典罗马门柱,端起一个世纪的气派与庄重;丽虹桥跨过丽娃河,尚义桥迈过樱桃河,潺潺河水里淌出一所大学的柔情与烂漫。
70年,一种流动的凝视在此发生。从怀揣“教育报国”信念成立起的社会主义第一所师范大学,到建设成为面向世界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人影交织,斗转星移,走进今日的华东师范大学,建筑、河流在历史里无声守望。
华东师范大学校门 本文图片均由华东师大提供
从群贤堂到思群堂
走进华东师大中山北路的校门,进门一条笔直宽阔的大道,一路600米,是为华夏路——取名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
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1951年10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在大夏大学的原址上创办。
群贤堂
进门右手一处大草坪后,一座三层高的白色小楼赫然在目,正门前有4根古典罗马式建筑风格的门柱,这是华东师大最古老的建筑——群贤堂,又称文史楼。它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见证者。
鸟瞰文史楼(群贤堂的曾用名)
群贤堂挂有“大夏大学旧址”的铭牌。1930年,大夏大学一期建筑在两任校长马君武、王伯群下南洋、自筹借贷的艰辛募资下,得以开工建成。一期建筑中就包括教学大楼“群贤堂”,取意群贤汇集之地。
当时的群贤堂可供2000人同时上课,几乎是上海高校中单体建筑学生上课人数最多的一栋建筑。到了抗战初期,大夏中山路校舍毁于炮火者甚多,群贤堂因为被占用作伪沪西法院而得以保留,待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大夏大学的怀抱。
群贤堂
群贤堂在接纳了一大批的文人学士,为今后华师大的思想修养奠定了基础。吕思勉、施蛰存、王元化、许杰、徐中玉、钱谷融等一大批人文科学的泰斗都曾在这里执教。鲁迅也曾在文史楼的二楼平台发表过演讲。
1946年的思群堂
1945年,抗战结束后,西迁8年的大夏大学从贵州回到上海。1944年,王伯群为了学校的西迁,积劳成疾,在重庆病逝,为了纪念他,学校特意建了思群堂。
思群堂
思群堂也被同学们习惯称为“小礼堂”,很长一段时间享有“沪上高校礼堂之最”的美称。入口饰多立克柱四根。思群堂见证了华东师范大学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如今,华东师大的校区馆正坐落于此。思群堂也和群贤堂、大草坪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学校校史风貌区。
从丽娃河到樱桃河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和相应“培养百万人民教师”号召,中央教育部决定在华东地区成立一所学科齐全、高水平的师范大学。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从大夏大学接收校园面积近300亩。建校初期,学校确定利用中山北路校园内大小两条河流将东西深700米、南北宽800多米的校园设计成“九宫格”的总体布局方案,东西向以两条河为界形成三条土地。丽娃河以西成理科区域,赤水河(小河)以东为文科区域。
丽娃河
河东河西共同的精神寄托,大约还得是丽娃河。这个华东师大毕业生回忆文章里提到最多的所在,常常被喻为华东师大的文脉。
1931年的《申报》便形容丽娃河:“有河流一条,自该校北首,流经运动场及丽娃丽妲村,直达苏州河,面积六十余亩,水深岸阔,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游鳞细藻,倒影成趣,风景极佳。”
丽娃河原属于吴淞江(苏州河)故道的一部分,现存的丽娃河道就是吴淞江截弯取直时留下的遗迹。1951年后,华东师大逐步改建河道,将U形河道填截为东西两河段。东段长约400米,河宽15-30米,即今文科大楼到研究生院的小河,曾称南明溪、赤水河。
诗人宋琳在巴黎定居数年后,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如果这世上真有所谓天堂的话,那就是师大丽娃河边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
大夏路
而从1990年代开始,上海进入城市和人口郊区化发展的阶段,伴随着高校的调整和扩招,大学的“郊区化”在世纪之交应运而生。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华东师大启动了闵行校区规划建设。
另一条校河“樱桃河”便开始在此与丽娃河遥相辉映,经过近20年励精图治,1700余亩校园快速蜕变,华东师大在闵行发展的新篇章在此写就。
樱桃河
樱桃河是黄浦江北岸的一条支流。北起俞塘,南注黄浦,由北向南贯穿学校。师大人将樱桃河比作闵行校区的丽娃河,吟诵樱桃河的诗篇不断涌现。尤其是由吴泾镇政府和华东师大共同打造的“樱桃雅集,森林诵读”活动,与明代的“莺窦九老会”一脉相承,正逐步成为闵行的文化品牌,深受学生和吴泾市民的欢迎。
樱桃河之于华东师大还不止于此。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原生动物实验室采集并经数年研究,确认在樱桃河水系的尚义湖中发现了新物种。这种纤毛虫是极其微小的真核生物,它们摄食水中微藻,被科研人员以国际通行的拉丁文命名为Naxellaparalucida——在热闹的城市中发现原生动物新物种实属罕见。
两个校区,两座楼,两条河,华东师大的“见证者”不止它们。
刘佛年编撰中国第一部教育学教材,“胡焕庸线”划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吕思勉“精熟全史”位列“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冯契建构“智慧说”新视角,又有工业控制可信软件、光钟、光子芯片、超限制造、绿色碳科学、基因编辑、河口海岸等领域潜心攻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作家群”“翻译家群”“出版家群”“科学家群”“企业家群”在各行各业持续壮大和发力……
华东师范大学庆祝校庆70周年
70年甚至更久远的故事已在此落墨,今天华东师大迎来了她的七十岁生日,精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