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金秋,既有“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赏心悦目,更有“金城讲堂”的文化滋养。10月16日上午,兰州市委宣传部和兰州市文化旅游局主办、兰州市图书馆承办的“金城讲堂”准时与广大市民见面了,本期邀请的嘉宾是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登渤,他以《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甘肃历史文化》为题,为市民带来了一场丰硕的文化盛宴。
“说起甘肃,总是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其实,这远远不能完全阐述甘肃文化独有的意义。那么,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应该秉持一个怎样的立场?”讲座伊始,王登渤便提出这个问题。接着,他从甘肃文化的源头性特征、甘肃文化的传承性、甘肃文化的包容性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早在远古时代,甘肃东部就孕育产生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并呈现向西不断扩展的趋势。在甘肃大地上,伏羲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大地湾文化的建筑格局遵循了中轴线的特征,为此后的文化发展确定了最起始的规则。大地湾的地画,透露出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代表中国彩陶文化发展顶峰的马家窑文化,给后人呈现了一个特有的斑斓世界,反映出原始人类的精神状态,既有热烈的童趣,又有庄重的和谐,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 ‘有意味的符号 ’写进了人类的艺术史册。”王登渤说。
他特别提出,甘肃尤其在文化断裂的历史节点上承担了重要的传承作用。“永嘉之乱时,当时的凉州成为一方净土,中原流人蜂拥而至,开启了五凉时代170多年的太平景象,凉州,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创造了当时最高端的以精石文化为核心的学术文化。此后,敦煌莫高窟开始开凿,显示出包容万象的气度和格局,更显示出水乳交融的文化自信。甘肃,在当时,营造出饱满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他认为,最能体现文化自信的,是甘肃以从容淡定、雍容华贵的姿态,拥抱了佛教文化的进入,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创造出了最为灿烂的文化遗存。同时,甘肃三万人迁徙到山西大同,将石窟文化带入了三晋大地,帮助北魏孝文帝创造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为此后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登渤在讲座尾声总结道,甘肃乃至整个西部文化对今天来讲,有两个重要方面值得提出,它对今天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是充满阳刚、雄蓬勃气度的文化属性,二是以“和合”思想为基因的价值取向。无论是从早期的彩陶、青铜文化中所蕴含的无拘无束的张扬恣肆,到随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经营的深入发展,所形成的汉唐气度中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与气势,开放、健朗的心胸和充溢着青春活力的热情想象与激情以及理想主义的色彩;还是从汉代开始,开疆拓土的胜利与边塞将士功勋的建立,使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表现出开阔的心胸和雄沉的气派,都充溢着力量、运动与速度,凸显出一种穿越古今的狂放气势。
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王登渤在丰厚的历史知识基础上,还穿插着各种传说、典故,几千年的历史浮沉,沧海桑田的事件因果,信手拈来,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博的学术素养,让现场的观众如沐春风,大开眼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