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游记是关于浙江省湖州市的南浔古镇。
刘镛30岁这一年,家乡特产辑里湖丝已经在海外销路广开,南浔的生丝从上海贸易口岸出发,沿着海路远销西方。此时刘镛在上海已经打拼到了第五年,靠着贩卖湖丝,他拥有了丰厚的资产。不过——靠着做实业可以发迹,但离着“浙江巨富”的身份还差很远。
刘镛,靠着卖湖丝而致富,但在其“发家”的路上,还是有更重要的推动力的。书接上文,今天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这事儿得从1854年开始说。
第一:劝捐济饷。
官家虽然没有钱,但民间有的是富绅呀。于是接下来的数年中,曾国藩在湖南及上海等地设局,派一众人马出去游说各地的有钱人,四处筹资——咳,说白了就是卖官儿。大致是以一万左右的两银子为基准,捐饷越多者所得官职越高,且附带众多鸡犬升天的福利。
刘镛的四品官衔就是这么捐来的。有了官位名衔之后,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虽然手中没有实权,但个人关系和官府密切了很多,一些“内部消息”也就近水楼台了——
不久,曾国藩筹集军饷的大计就进行到了第二阶段:卖盐。
靠着卖盐,刘镛再次狠狠地赚了一笔。
其实以刘镛当时的财力和社会关系,是轮不到这等好事的,但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们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位在上海洋行做买办的唐姓好友,两人一起出资入了股。
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但你会发现,更多的人缺少的不是“准备”,而是识辨机会的能力。司马迁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很多时候很多事,机会只有一次且倏忽而逝,稍微犹豫那么一下子,“巨富”的机会就是人家的啦——
咱之前不是说了么,能够成为“商界大佬”的人必定有其不落凡俗的秉性——刘镛有别于常人的,就是这一份当机立断斩钉截铁雷厉风行的果决。
最初,刘镛经营的是票盐,即由官府发放盐票,拥有运销食盐资格的人可以凭票经营,赚取商业利润。再后来就升级为了场盐——由财力雄厚、权尊势重、手眼通天的的那么一个“总商”级别的人物垄断一方盐业,运营起一个产盐、运盐、销盐一条龙的产业链……总之三年后,淮河下游多地的食盐生产与销售都成为了刘镛家的产业。
40岁的刘镛在巨富的路上一去不回头,但刘氏家族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南浔古镇游记】还在继续,我们下一篇文章继续分享南浔“头号巨富”刘家的故事。记得我,记得来看。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