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大六分登杆圣会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圣会,其“登杆”活动相传兴于西汉时期的“猕猴缘杆”,指的是人们像猕猴一样赤脚往杆子上爬,向上天求雨,祈求美好生活的一项活动。
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传至大六分村,登杆寓技巧性和惊险性为一体,成为全村自发性的盛极一时的群众性体育民俗活动,并得以代代相传,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1981年,在该县县委、县政府、体委、文化局和乡村各级领导的关怀帮助下,才恢复了活动,节目较以前更加精彩,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机。
大六分村登杆圣会所用杆,当地人称为龙杆,原来长度有8米多,由于天长日久根部腐烂,截去1.5米左右,现在不到7米。原来竹杆有18节,象征108节龙骨。在杆子的下端有木制杆墩,直径80厘米,高40厘米,杆和杆墩用红布缠绕固定,上面有12根用彩色布条做成的粗绳子,用于演出时缠在固定杆子的人的腰间。
杆信位于杆的顶端,是一根长1.4米的铁棍,与杆成垂直,杆的顶部有一个杆圈,面积约15平方厘米,演员在杆信和杆圈上表演。最初杆会演练形式就是简单的爬杆,象征传说中小白龙和先民到天上求雨的情形,后来逐渐发展出许多精彩的表演形式,演员少则1人,多则6人,主要以单、双杠的动作为基本功,比如表演者叼着火把,爬上杆顶,身体趴在杆顶上,头向下旋转,象征着把幸福撒向人间。
表演项目名称有蹬鸭、仰鸭、掐鸭、转悠悠、驴打滚、倒香炉、仙人脱衣、单手倒立、耍流星等,据称有108手硬功夫。杆会表演中比较惊险的代表性动作有:高空流星、倒香炉、转悠悠、高空蹬人等。每次表演时,都有一个出杆仪式,第一项是敬杆,第二项是请杆,然后再出发去演出地点表演。
大六分村登杆圣会的表演与某些杂技项目相比,有两个独具的特点:一是不设支撑。杆子往地上一竖,不深埋、不固定,只是由几个人扶一扶,或牵出几根绳子拉一拉,高高的杆子呈一种不稳定状态;二是没有保护。演员上了杆顶,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身上却不拴保护绳,全凭演员自身的平衡意识去掌握。这两条,在杂技团的演出中,都是不多见的。登杆会中使用的器械有:杆一个,印有登杆圣会字样的大旗2面,鼓1个,镲8副,小钹2副及运动服和民族服装60套。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