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建筑是一座城市的骨骼,那么文化便是它的气质和灵魂。
徜徉于重庆市南岸区,不少游人会对重庆这座“网红城市”产生新的观感。南岸区以其集巴渝文化、开埠文化、抗战文化于一体的厚重,呈现出巴山渝水多维度、深层次的底蕴,展现出别样的人文之美。
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陶冶人。”
那么,如何激活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涵养其“关怀人、陶冶人”的城市品质?南岸区提笔作答:南岸起风景,文化润人心。
近年来,南岸区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彰显城市人文气质,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为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
在黄墙青瓦间穿越历史云烟
如果不是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的建成,很多土生土长的重庆人都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城市曾与故宫文物有过短暂的交集。
蜿蜒在长江南岸的南滨路,山水秀丽、灯火璀璨,历史文化遗迹如珍珠般散落沿线。如此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使重庆这座城市的藏宝量得以一窥。
就在这“群英荟萃”之地,有一处安达森洋行旧址,诉说着一段被誉为“文化长征”的故宫文物南迁历史。
安达森洋行始建于1891年重庆开埠初期,由瑞典商人安达森创建,主要经营中国特色商品进出口贸易,是重庆开埠时期的代表建筑。
抗日战争时期,北京故宫博物院上万箱文物冒着纷飞的战火,一路南迁。1938年,其中的数千箱故宫文物历经5个多月的迁徙,秘密进入重庆。
安达森洋行仓库面积大,4个大仓库一共安放了3694箱文物,为保护国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近年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重庆市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南岸区通过修缮文物建筑、营造周边环境、培育多元业态等方式,让沉寂已久的百年洋行“华丽变身”为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成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中心。
今年6月,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正式开馆。不少人都疑惑“故宫跟重庆到底有什么关系”,可当人们真正踏足这里,了解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后,却在黄墙青瓦间收获了震撼和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安达森洋行修缮工程中做到了“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眼前这堵夯土墙,是在原墙的基础上进行修缮的。”南岸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卢佃明介绍说,“设计师和施工团队对土墙的材料、配比、夯筑方式反复实验了20余次,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原貌。”
不仅是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目前,一条以弹子石—慈云寺—龙门浩老街为载体的历史文化长街也在南岸区迅速崛起,不仅延续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更为南岸区打造重庆极具人气的城市文化之窗和文商旅融合发展高地添砖加瓦。
“我和文物有个约会”
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南山珊瑚实验小学的学生罗梓睿热衷于通过学知识、做任务来积攒星星或小红花等奖励。
今年1月22日,由南岸区文化旅游委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南岸·文博小管”文物守护活动拉开帷幕,罗梓睿在南山珊瑚实验小学“文博进校园”的宣讲会上积极报名,成为一名“文博小管”,从此踏上了“积星之路”。
所谓“文博小管”,是南岸区依托《挺进报》报社旧址等文物资源,通过线下认领文物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走进文物、讲述文物,做守护文物的小管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历史文物的育人功能,让文物“活起来”。
那么,“文博小管”具体要做什么?
“我们可是有摘星升级任务的!”说起这一点,罗梓睿“门儿清”,“任务一就是去《挺进报》报社旧址、黄桷垭老街等文物景点打卡,任务二是把参观的景点画出来,任务三是最难的,要将逛文物景点、讲文物故事的过程拍成VLOG参与挑战!”
“每完成一个任务,孩子都会兴奋地在小程序上完成打卡认证,并收获一颗星星。他会感觉得到了认可,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兴趣。”罗梓睿的妈妈欣慰地说。
很快,“南岸·文博小管”文物守护活动就在南岸区各中小学校推广开来,形成了一股文博研学的“新风潮”。
其实,此项活动是南岸区积极开展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岸区除了进一步加强对革命文物的梳理普查力度外,还通过对现有文物展陈方式提档升级,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南岸区深厚的历史文化。
5月17日,“学党史葆初心 爱祖国担使命——百名书画家、中小学生走进重庆抗博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在南岸区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举行。
在活动中,罗梓睿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的所学所闻、所思所悟,呼吁同学们关注红色文化,一起成为家乡文物的守护人。
“精神家园”处处可栖
城市,不仅是人们的身体栖息之地,也是心灵安放之所。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尺度。
在南岸区,随处可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城市文化提供了丰富载体;遍地开花的文化惠民活动,则让市民的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得益于南岸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南岸区图书馆制定了独特的“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总分馆制度,使出“分身术”,变换出多个应用场景——
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退休老人李华渝平日里最喜欢到社区“三益书院”去,在读书看报、挥毫作画中享受闲暇时光;
龙门浩老街的里外巷子,一排排整齐的书柜立于路旁,种类繁多的书籍整齐摆放其中,为游人如织的巷子保留了一份清静;
长嘉汇购物公园的区图书馆长嘉汇分馆,图书借阅实现全智能自助化,24小时不打烊,窗外江水悠悠,窗内则是书墨飘香;
……
“总分馆制是南岸区‘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创新探索。”区文化旅游委公共服务科科长叶宁介绍说,“我们把分馆、服务点嵌入到社区、景点、餐厅等多元主体,为老百姓打造处处可栖的‘精神家园’,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无独有偶,南岸区文化馆也通过总分馆制度将基层力量充分调动起来,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活动品牌创建、文艺辅导交流等活动中。一时间,北斗村农民管乐队、广阳民间故事传承基地等一大批基层文化团队及品牌涌现出来,在南岸区的各个角落描绘出“小而美”的文化艺术场景。
截至目前,南岸已打造“南书房”自助书吧100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3个、有声图书馆24个,年均完成全民艺术普及、阅读推广、惠民电影、文博非遗展览等文化服务配送活动450余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未来,南岸将以“文化+”为引领,全力做好城市文脉的保护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配套工作,延展文化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和商业融合,让百姓共享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