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榕江发布)
宰荡
宰荡行政村位于榕江县东北面,地处栽麻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部,距离榕江县城25公里,离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属南部侗族语言第二土语区“九洞文化区”的边缘区。
宰荡/侗族大歌之乡
演唱一般在鼓楼里伴着篝火男女集体尽情对唱,侗族大歌因无伴奏、多声部、无指挥等特性,无论是在音乐学术研究方面,还是艺术欣赏方面,都有着相当高的价值。它的表现形式,不仅在国内找不到同样的类型,在国际上都是不逊色于任何一种合唱形式的。无背景音乐伴奏、也没有指挥,声部甚至多达7 个,同时还需要用侗语演唱。演唱时无伴奏,领唱者一领众合,节奏轻重缓急有序,音调高低协调,和声自然协和,旋律优美,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气势磅礴,是世界音乐殿堂中高雅艺术之珍品。
宰荡/音乐的乌托邦
村寨四周古枫挺立,小溪潺潺,乡土田园风光,魅力独具。寨内用青石板拼嵌巷道,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古朴庄重的韵味。这里的侗族建筑也很有特色,其中“干栏”楼房体现的是侗族传统的建筑风格。本质结构,高约二丈,深两丈,多是三间相连,每间宽约丈余,两端有偏厦。盖青瓦,呈四面流水。屋顶垒一瓦堆。或砌成“金钱”形状。一楼多为柴棚或牲口圈,二楼住人。村中有座侗族鼓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外观雄伟,造型独特,为单檐歇山顶民居式木瓦结构建筑,楼高12米。鼓楼底层中央有圆形的火塘,直径1.8米,四周均置有长凳;楼顶为八角赞尖,葫芦宝顶上雕有鸬鹚1只,造型别致,风檐板上绘有双龙抢宝、人物故事、牛马虫鱼等彩色图案。鼓楼底层周围建有花窗,窗格上雕刻和各种花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宰荡风雨桥也很壮观美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重修,为亭廊式七开间,桥长17.4米,宽3米,上建桥廊,悬山顶,上覆青瓦,廊沿置板桥栏,栏内置长凳,长廊正顶上置二重檐桥楼,小巧玲珑。
宰荡侗族风情被誉为“歌的海洋”,宰荡侗族大歌大歌音乐美妙至极、历史久远,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其特点是多声部合唱,这就否定了西方音乐界认为“中国民间没有多声部合唱曲”的偏见,被誉为“东方魔音”。侗族大歌为男女合唱,一般是三四十人,多时可达二三百人。所歌所唱都是侗乡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侗民的劳动生活,表达着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主编:杨成利 编辑:吴 倩
投稿邮箱:rjb6622182@163.com
©榕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