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伊始,溽热的暑气不减,今天跟朋友吃午饭,她提醒很快就立秋了,我不禁吃了一惊,毕竟上海现在的天气,和爽朗的“秋”是一点也搭不上关系的。
我记得巴塞的秋天,温柔迷人,有一种欧洲特有的浪漫气息流淌在空气里;也记得北京的秋天,立秋之后在天坛公园夜跑的怡人感觉至今难忘。
在沈阳待了5年的时间,人们问我为什么要从沈阳去北京?我说是为了三首歌,许巍的《像风一样自由》和《蓝莲花》,还有汪峰的《美丽世界的孤儿》,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也觉得跟闹着玩儿似的。
7年之后来到上海,全部家当从一个箱子变成两个箱子,算是这么多年自己的成长,多的那个箱子里有对孤独的适应,有对生活的理解,有知识的沉淀,当然也有对自己更多的期许,但是还是没有一点点恐惧,因为这里有我的朋友们。
在上海的时间还未满月,虽然是一个新的城市,但是跟2014年刚刚去北京的时候全然是两种心境和体验,感触最深的是对友情的理解。
一切在战争的背景下都会显得格外沉重。茨威格说: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5个人付出的代价有的是贞操、有的是信仰、有的是人性、有的是生命。
临行前的那次聚会,5个人约好圣诞节的时候回到柏林,还是这个酒馆,还要一起喝酒。那天夜里,他们拍下了一张合影,在快门按下的那一瞬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年轻纯真的笑容,他们都没有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合影。
威廉的信仰崩溃
弗里德黑尔姆的转变
弗里德黑尔姆是威廉的弟弟,一个书虫,喜欢读兰波和荣格的书,第一次参加战争,但是态度消极,厌恶战争的丑恶,不主动承担执行任务的责任,也不参与直接的杀戮。他在出发前夜的聚会里就说: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当他看到战友被地雷炸死之后明白哪怕自己坚持不杀人,但是还是有人会死,可能是他的哥哥,也可能是他自己,从那时候开始,他变成了一个杀人机器,杀俘虏,杀给他们社埋伏的农民,杀被长官当靶子的男孩,也为了朋友杀了长官。
夏洛特的等待
夏洛特是他们中最小的一个,从战争一开始就想为祖国做贡献,她将在一所战地医院做护士,就在威廉兄弟所在前线的后方。她一直爱着威廉,等待着威廉的回应,威廉也爱着她,但是因为战争,他不想给夏洛特希望和期待,本打算等到圣诞节战争结束之后就告诉她自己的心意,于是两个人的爱都没有说出口。当夏洛特从弗里德黑尔姆那里得知威廉已经死了的时候她崩溃大哭,所有的等待和煎熬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爱人死去,万念俱灰的她那天晚上和医生睡在了一起。
维克多的无间道
格里塔的幻灭
电影中5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重逢,唯一一次5人都在场的重逢是在格里塔军营慰问演出后的后台,不是在柏林,而是在苏联一起喝香槟庆祝圣诞节。
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威廉在影片上映的2013年还在世,一切都成为他一个人的回忆。
深厚的友情没有在时代的洪流下被冲淡,他们5个人中,2个人在二战中死去,生命终止于本该是最好的年华,弗里德黑尔姆22岁,格里塔24岁。活下来的3个人,在经历过生活可以加之于个人身上的最大的重量之后重新回到那个已经破败不堪的酒馆,拿出酒架上的酒,举杯敬已经死去的弗里德黑尔姆和格里塔,两个从此只能生活在记忆里的人。
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