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泡鱼儿 的行摄江湖,点击上方关注我,每天与你分享旅行路上的那些事儿。
有人说到了巴黎一定要去埃菲尔铁塔,到了罗马一定要去古斗兽场,到了北京一定要去故宫,如果你来到长春,一定要去伪满皇宫看一看。
伪满皇宫坐落在长春城东北角的光复路上,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组典型日式的二层小楼,包括勤民楼、辑熙楼和同德殿。和北京故宫一样,伪满皇宫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建筑就是凝固的历史,它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作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大家对北京故宫都不陌生;而代表着“近代中国屈辱、懦弱和妥协”的长春伪满皇宫,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气势上,都和北京故宫无法相比。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炸毁柳条屯铁路,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发动 “九一八”事变。拥有50万兵力的东北边防总司令张学良奉命“绝对不抵抗”,成建制地撤到了山海关内 。日军由此长驱直入,只用了短短三个月,东北三省便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3月9日,被赶出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出任“满洲国执政”,并将“长春”定为首都,改“长春”为“ 新京 ”,年号“大同”。“满洲”这个名称最初来源于皇太极对旗人的称呼,后来泛指东北“满洲族”的居住地。到了19世纪末,因为日本和俄罗斯等列强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满洲”被世界所熟知。
说起这溥仪,也是足够传奇的。他的整个人生,就像是一件各方势力想用就用、用完就扔的工具。此前,他已经两度登上皇位。第一次,他被慈禧太后钦定为宣统皇帝时才只有2岁,没想到只过了三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溥仪被迫退位,清王朝由此结束。 1917年7月1日,溥仪在张勋、康有为等一帮前清遗老的拥戴下再次坐上龙椅,可是屁股还没有捂热,便又被赶下了台。到了1932年,被赶出紫禁城的溥仪也28岁了。一心梦想着要复辟大清江山的溥仪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从天津来到东北,建立起了伪满洲国。
1932年3月10日,也就是溥仪成为伪满洲国执政的第二天,便和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签订了秘密协定《本庄—溥仪书简》:
“一、委托日本负责国防及维持治安,所需经费由伪满洲国承担”;
“二、日本军队根据国防上的需要,可委托日本或指定之机关管理现存之铁路、港湾、水路、航路及新路之修筑”;
“三、对日本军队所需各种设施,应极力予以援助”;
“四、满洲国参议府之参议、各级官署官吏任用日本人,其人选委托关东军司令官推荐,解职亦需同关东军司令官协商取得其同意”;
“五、日本有权开发满洲地区之矿业资源,满洲国在制定或修改有关国防上所需要之矿产法规时,应事先征得日本的同意”。
9月15日,日本正式承认伪满洲国,双方签订《日满议定书》:
“一、满洲国于将来日满两国间未另定款约之前,在满洲国领域内,日本国或日本国民依据即存之日华两方之条约、协定,其他约款及公私契约所有之一切权利利益,概应确认尊重之。”
“二、日本国及满洲国确认对于缔约国一方之领土及治安之一切威胁,同时亦为对于缔约国地方之安宁及存立之威胁,相约两国合作以维持彼此国家之安全,为此需要所需林之日本国军队,应驻屯于满洲国内。”
《日满议定书》表面看上去就两个方面的内容,但在此之前签订的一系列密约,则被以附件的形式进行了签字确认,伪满的政治、军事、交通、通讯及矿产资源等全部被关东军所把持,沦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傀儡国”。在此后的十四年里,日本关东军残酷奴役和迫害东北人民,数以百万计的劳工失去了生命;而溥仪却在所谓“满洲国是王道乐土”的谎言中,做着他的春秋大梦,拱手将东北一切权利全部出卖给了日本。
“满洲国”宣告成立后,没有任何主权可言,除了日本及萨尔瓦多等极少数国家承认以外,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其合法性,因此外界盛传“伪满洲国是日本的附庸”。关东军为了对外保持“满洲国”的“国家”样子,便将当时新京西郊的杏花村,也就是现在的地质宫及以北区域,划作溥仪的皇宫用地,这样至少表面上看起来与关东军毫无关系。但是我们再回头看《日满议定书》的内容,日本人已经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全面控制了伪满洲国,此不过是故作姿态,掩耳盗铃罢了。
在伪满皇宫博物院展厅里,有一枚溥仪像建国纪念章,黄铜鎏金,正面为溥仪标准头像,头像两侧是“建国纪念”四个篆体文字,下方为“大同元年三月”。这款纪念章由日本东京造币厂铸造的,在其背面是满洲国五色旗,而五色旗的左右则被具有日本风格的凤凰缠绕着。
在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作“真龙天子”,而凤凰神兽则被认为是日本天皇的象征。在伪满皇宫里,随处都可以看到日式风格的设计。自命真龙天子的溥仪每天在皇宫里无公可办,而身后就是日本天皇的图腾,不知道其心里做何想。
1934年3月1日,溥仪称帝,改国号“满洲国”为“大满洲帝国”,改元“康德”,并宣诏“当与日本帝国协力同心,以期永固”。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率日本200多名官员出席仪式,并当场换文予以承认。
溥仪在“登基大典”上,向伪满相关有功人员和日本军官颁发了大量纯银制造的“康德大典纪念章”,正面为左右两只凤凰,中间为“帝出乎震”四个隶书体汉字。说起来,这“帝出乎震”出自古籍《文王八卦方位图》,原话是:“帝出乎震,齐乎巽”,这里的“帝”实际指的是北斗七星中的“帝星”,其本意为“帝星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中”。溥仪为宣扬自己担任“伪满洲国”皇帝的正统性,制作了大量的“帝出乎震”纪念章。
1934年3月5日,“谦逊的‘满洲国皇帝’溥仪”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文章这样描述道:“作为日本的傀儡,他不敢在没有警卫的情况下走出皇宫,于是他只好在花园里转来转去练习车技”,“作为3000万满洲人——约十分之一为正宗满族血统名义上的统治者,溥仪的愿望是好的。一个月前,他以即将登基皇帝的身份首次接受采访。溥仪身穿一身咔叽布的满洲陆军元帅服,这是由日本政府为他订制设计的,肩章上装饰着绣花,军靴锃亮。”
两年后的1936年2月24日,溥仪再次登上了《时代》周刊,只不过这一次,他是作为“解决远东危机的四个人”之一,与蒋介石、裕仁天皇、斯大林排在了一起。一个怂包皇帝,两度登上时代周刊杂志,这也足见他的影响力。
英国人爱德华.贝尔在《中国末代皇帝》中这样评价溥仪:“身体瘦长,眼睛近视,胆小怕事和令人绝望地心不在焉的溥仪,和他那粗犷的满族祖先相去甚远。”这从溥仪那部臭名昭著的《回銮训民诏书》可见一斑。1935年5月2日,从日本访问回来的溥仪颁发了《回銮训民诏书》,称其“与日本天皇陛下精神如一体,尔众庶等,更当仰体此意”,要求国民必须“与友邦一心一德”,每日诵记。
在日本人后来为其修建的同德殿的瓦当上,都烧制有“一心”、“一德”的字样。这座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座庑殿顶建筑,也是伪满皇宫唯一的一座不在中轴线上的建筑,反映出日本人对伪满当局的蔑视。同德殿建好后,溥仪怀疑日本人在里面安装有窃听器,从没有去住过。
同德殿装修得富丽堂皇,十分奢华。这个被称为“广间”的长方形大厅,是溥仪接受朝贺,举办家宴的地方。大厅上方悬挂的铜铝合金宫灯特别引人注目,这些宫灯全部是用铜铝合金制成,每盏灯重达两百多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钢铁紧缺,溥仪率先向日本捐了四盏大吊灯和一部分黄金、白银和珠宝,以支持战争泥潭中的日本。
同德殿内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那就是叩拜间。按照中国宫殿设制的传统,“北为阴,南为阳”,叩拜间是接受朝贺、举行重要仪式、典礼的地方,皇帝的龙椅坐北朝南才是至高无上的方位。然而同德殿这个叩拜间却被日本人设计成了坐东朝西,让溥仪面向东方——因为日本的皇宫正好处在长春的东方。
“小皇帝住盐仓,咸(闲)龙一条”,溥仪住进伪满皇宫后,最主要的活动区域是缉熙楼。这栋二层小楼原来是吉黑榷运局(盐务管理机构)的办公用房,经改建后,成了溥仪及其后妃们的寝宫。
溥仪先后娶了五个老婆,却一生无后。其中皇后婉容背着溥仪与卫士私通失宠,最后以鸦片为生;淑妃文绣因为忍受不了溥仪的生理缺陷,一纸诉状和他离了婚;溥仪最爱的祥贵人谭玉龄离奇丧命,至今死因成谜;日本战败后被抛下的福贵人也步了淑妃文绣的后尘;溥仪出狱后,只有护士李淑贤陪溥仪走到了最后……
对于溥仪和他的伪满皇宫,您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