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疫情零星散发,旅游业受影响明显,但研学类旅游产品异军突起。某旅行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研学游人数同比增长超650%,亲子游订单中研学类产品订单占比近七成。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生课外时间得到进一步解放。作为一种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于一体的校外活动,研学旅行市场走俏迹象明显。与此同时,专业人士指出,国内研学旅行市场质量及服务标准还有待提高。(9月26日《工人日报》)
2013年,国务院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近几来,各部门推进研学旅行的相关文件也接连发布。在政策鼓励下,各类研学旅行机构纷纷出现,旅行社、教育机构、咨询机构等争相挤占研学游市场。今年“双减”政策落地后,研学旅行更是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热捧。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研学旅行机构、研学旅行目的地发展良莠不齐,也成了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有的旅行社将以往春秋游产品简单包装,摇身一变成为研学旅行产品;有的景区开设一两门课程,导游充当导师,也堂而皇之称为研学旅行目的地。由于行业不规范,不少市场主体往往奔着地方政府的扶持资金而去,让研学旅行变了味道。“只旅不学”“只学不旅”被人们所诟病,高额收费、管理混乱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把研学课程做成旅游线路,团队人员并非专业人员,辄上千甚至上万元的高额收费,或以研学之名行补课之实,显然违背了国家推行研学旅行的初衷。专家表示,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主要与服务标准不统一、课程缺乏教育理论、团队建设不完善等因素有关。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就对7家存在食宿条件不达标、设施服务不完善等问题的研学旅行基地进行了相关处理。今年暑期,河北省元氏县一家旅游公司举办“军事夏令营”、教员暴打未成年人的事件,也暴露了研学旅行市场监管不力、标准缺失等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规范研学旅行,需要“立规矩”。近期,江西省发布了《中小学研学旅行》地方标准,涵盖了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认定规范、课程设置规范、组织实施规范、评价规范等,以确保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标准化、课程建设科学化、组织管理规范化、教学活动有效化、活动评价合理化。期待其他地方也能以此为参照,尽快出台明晰的研学旅行标准,条件成熟时可制定全国性规范,以具体明晰的标准和规范为研学旅行行业“立规矩”。
规范研学旅行,还需细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机制。比如,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畅通意见反馈与举报渠道,严查机构资质,适时进行专项整治;强化联合执法,对规避研学游风险、高额收费等乱象进行严厉打击,实施信用惩戒,提升违法成本,倒逼研学旅行机构“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