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作协会员,高陵区作协副主席 高涛
明清以来,各府县流行“四景”“八景”“十景”等说,主要汇集各地自然人文景观。据雍正本《重修高陵县志》载“高陵四景”分别是:鹿塬碧绕、渭水秋风、云槐精舍、隆昌夜月。这些景致虽随历史湮没尘埃,毕竟曾颇为辉煌,故撰文记之。
鹿塬碧绕
鹿塬碧绕是历史上高陵县四景之首。鹿塬即鹿苑塬,位于高陵县城西南15公里,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0.5公里。为咸阳塬(五陵塬)东段,塬体绵延至泾渭堡,北靠泾流,南襟渭水,西控咸阳,东望骊宫,“泾渭分明”典故即源于此。汉代孝景帝刘恒阳陵即在塬西(今设汉阳陵博物院)。
塬下泾渭夹流。昔日,绿野平畴,旷渺无际,形势甲于关中。至若春明,烟霭气象万千,忽而云连碧水,忽而雾惹平林,行吟樵牧,往来不绝,一幅天然画图。这样想来,应有一处观景台,属自然台原。明《高陵县志》载:“鹿台将军佐轩辕黄帝破蚩尤于此。”又传,东周天子周赧王(前314—前256)曾在鹿苑塬上建有兵寨,至今高陵泾、渭河南广大农村,人称“赧王寨”。
清代高陵知县丁应松曾诗赞鹿塬碧绕云:“鹿原形胜古秦雄,二水溶溶浸碧空。渔唱不离烟霭外,人家长在画图中。青横远岫看愈好,绿满平畴望不究。策杖登临多古意,岂须鲈脍忆江东。”足见首景之美。近年来,由于渭水北移冲刷,塬体不断萎缩,高陵境内仅存梁村塬至米家崖一带依稀可见昔日风光。
渭水秋风
渭河被称为关中“母亲河”。渭水秋风位于高陵县城南15公里渭水上。历史上以渭水秋风为题的诗有六首比较有名。其中,归安人、清代铨侯知县王起鹏《渭水秋风》诗:“渭滨木叶飞,西风一何疾。水面粼粼波,渡口澄澄月。持竿者谁子,手把珊瑚拂。高吟郭璞诗,弘峥亦萧瑟。”浙江嘉善人、高陵知县丁应松同名诗:“西风飒飒渭滨秋,衰草凄迷古渡头。万片鱼鳞衔晚照,一行雁字落寒流。工愁有客吟应苦,遁迹何人钓未收。凭眺不禁增感慨,荻花枫叶两悠悠。”
现如今,景观已不复存在。站在泾渭分明处,观浩浩泾渭东流,闭目思往,心生浩淼,胸中不由怀今念古。
云槐精舍
云槐精舍原本是一处古庙(后土宫),明代关学名儒吕柟为讲学而改建。位于高陵县城距河门(东门)外,隐映在一片青槐林木之内。门前有一千年古槐,翠影参差,根盘枝屈,一种苍老扶苏离奇轮园之态,宛似虬龙。院后有一巨大湫池,绿树环绕,芦苇丛生,鸟翔虫鸣,碧波荡漾。兼之曲径通幽、禅房轻烟缭绕、舍中书声朗朗,殊觉别有天地。
当时慕名来听课者络绎不绝,连来华朝鲜使者都向国王赞吕柟文章天下第一。吕柟官至三品、家无余财,是一位清官廉吏,不仅创办“云槐精舍”讲学,撰修陕西十大名志《高陵县志》,而且几被置死却不与刘瑾同流,乃真正的关学名儒,浑身上下充满了魅力和才情。吕柟去世,高陵为之罢市三日,解州及四方学者闻之,皆设尊位持心丧讣。明世宗亦停朝一天,以示哀悼,足见其思想影响力。
吕柟曾在《云槐夏霁》诗中写道:“夜雨云槐霁,南风夏阁幽。郊钟省午梦,野日欲西楼。绕树仓庚捷,行沙白鹭遒。葵花开满径,聊足慰观游。”清人丁应松、王起鹏、赵曰睿等也有诗赞和。
隆昌夜月
隆昌系一佛寺,位于高陵县城西9公里处奉正塬(毗沙村)南侧突兀之处,背靠丘山,面临平原,地势高仰,林木簇拥。奉正原逼近京都,地势高仰,邱垄草蔓,松槚苍郁,鸟语花香,是风水先生看好的地方。内有崇塔一座。
据《高陵县志》载,隆昌寺原为秦汉泾河官渡,有驿站官邸。相传汉薄后诞文帝于毗沙。又传西汉平诸吕之后,文帝自代地(今山西河北一带)至长安登基,居此地四日,差人赴中渭桥观变。《明·高陵县志》载:“隆昌寺在县西毗沙镇,宋太宗敕赐(寺)名额,有塔突兀。”为天德二年(1150)和天德三年(1151)建造。1986年,毗沙隆昌寺遗址发现地宫并出土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石棺一副,棺底铭文“平阳府霍山塔下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大金明昌陆年岁次已卯十月口日分葬入塔。”佛骨舍利由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霍山寺塔中分出入葬在毗沙隆昌寺塔,另有信徒所捐石质彩绘佛像和陶质彩绘佛像各一尊和高2.17米重7.5公斤铁制鎏金顶禅杖和周长40厘米六角铜铃一个,足以说明隆昌寺在当时的地位之高,规模之大,佛事活动之兴盛。
以隆昌夜月为题的诗现存六首,其中最朗朗上口应推清人樊景颜的诗句,“斜阳古寺枕溪边,林下僧归袖紫烟。更喜一轮塔顶月,清辉夜夜照诸天。”
高陵四景既是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有满满的人文故事,始终萦绕在高陵30万儿女心中口中,千百年来依然不断被述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