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民风重文,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她倚山濒海,山川毓秀,名胜古迹甚多,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以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岭之阳而得名,她就是粤东古邑----揭阳。
这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古老是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一直是县的建制;年轻是她上世纪90年代初升格为地市,辖区扩容,华丽转身,朝气蓬勃。
在市区榕城,积淀着丰富而特有的古代建筑:揭阳进贤门城楼,是全国唯一的门、楼、亭合一的单体建筑;揭阳禁城,为广东唯一的元代石城;丁氏光禄公祠,是海内外唯一以【兴】字布局的近代民居组群;揭阳学宫、城隍庙、关帝庙,规模都为岭南地区同类古建之最大。行走在老城区的街道巷陌,古色古香的老建筑物比比皆是,仿佛穿越人文时空,尽览千年古城,文物名邦的流韵风采。
进贤门城楼是揭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在揭阳“古八景”中被称作“谯楼晓角”,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2年),距今已有390年的历史,自它建成之日起,一直是揭阳的象征,是古城的地标,是揭阳人民的骄傲。
揭阳楼是揭阳历史跨越的雄伟地标,揭阳也随之迈入揭阳楼时代。它位于市区东入口,取法汉代形式,秦汉建筑风格,古韵风华,高达38米,磅礴大气,气势恢宏。广场以“水上莲花”为主题,主楼前放置9.99米高、重达5.8吨的世界最大最重青铜方鼎,寓意“博大精神”,象征揭阳蓄势待发,有容乃大的豪迈胸襟。重达136吨的泰山石巍然屹立,他山之石见证这里的发展奇迹,影响深远,更平添了一份让人惊叹的壮美。四周“小河环绕”,寓意古护城河和“岭南水城”之意。
唐朝时揭阳县主政者曾兴建揭阳楼是彰扬古史,是展示统领潮汕地区,凝聚人心的丰功伟绩。这一段千百年来萦绕在揭阳人心头的历史文化情结使重建后的揭阳楼作为揭阳市历史博物馆,抚古思今,重见辉煌。它自然而然成为一处雄冠古今的新城市地标,也是揭阳人民弘扬潮汕优秀文化传统的展示舞台,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揭阳文化的精华在于悠久文化传统传承的完整性,这深远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儒、道、释和谐共处并保留至今的庙宇道场中体现出来。
儒教----揭阳学宫,也称孔庙,创建于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历代屡有重修与扩建,占地近2万平方米,是全国现存的最大规模府、县级孔庙,仅小于山东曲阜孔庙位居第二位,在同类古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道教----揭阳城隍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面积逾2000平方米,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与潮汕地方传统工艺特色,是广东省内现存最大规模的同类古建筑。
佛教----揭阳双峰寺,“双峰晓钟”为揭阳古八景之一,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历经兴废,规模宏伟,文物丰富,与潮州开元寺、潮阳灵山寺并称“潮汕三大名刹”。
这三处宗教圣地都始建于同一年代,千百年来风雨同舟,和谐共存,共同缔造宗教圣境,教化民众,庇佑天下。为了将这三处名胜古迹连为一体,古为今用,所以辟建学宫文化广场。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接轨,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古贤今人超越时空对话与交流,使文化之邦的传统与时俱进,绵绵传承与光大发扬。
学宫文化广场采用明清建筑风格,又有潮汕传统民居山墙、骑楼及徽派建筑特色。以潮汕地方建筑语言诠释古城的文化内涵,古意盎然且不失人文关怀,充满勃发生机与时代强音,具有浓烈的文化建筑氛围。以“风情、人文、古意”为设计理念规划为儒家、道家、佛家广场三个主题广场,占地123亩,重点建设的儒家、道家广场中心轴已先后落成。儒家广场主要有仿古牌坊、宋文化柱、文化书卷、杏坛春意等,文韵十足,意气风发,彰显儒家文化特色。道家广场包含城隍戏台、音紫香炉等,典雅卓然,古朴大方,突出潮汕民俗风情。广场与名胜古迹完美融合,相得益彰。放眼环视,古木苍劲,花草点缀,充满强烈的韵律感与神圣感。
学宫文化广场是揭阳传统文化的延伸与发展,是古城底蕴的升华。时空跨越,古今交融,岭南水城的文脉与气象借之源远流长,万象更新。其春风化雨催生的新揭阳文化,共同构成“南国圣域”,是揭阳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