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我们驱车到江津洞塘村深山处的泡桐坪考察。这儿山路弯弯,山高林密,车像甲壳虫一样爬行在山路上,费劲地往山华寺古庙遗址进发。
这次深山之行,是对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庙山华寺调研,考察它的文化历史价值。
越野车从洞塘永存学校出发,沿途山庄田野、田畴竹林,继而山峦叠嶂、沟壑溪流、山脉逶迤起伏,一路风光美景。近一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泡桐坪山顶。
洞塘永存学校的校长邱月,充当我们的司机兼导游。她邀请我们到山华寺,挖掘这儿的历史文化内涵,旨在对洞塘乡的历史文化补上一课。
荒废的山华寺,十分苍凉。破败寺庙的青石围墙前,江津区文广新局立有醒目的标牌:“山华寺碑刻,云峰寺遗址保护”。从寺庙石墙体一看,便知历史久远。二十多根巨大的石头柱,虽历经沧桑,横梁、石头、石隼、石卯,丝丝入扣,可见造寺庙人的技术精湛。从寺庙前的石牌坊记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邱校长介绍:山华寺的建筑非常宏伟,有上中下三个殿,殿中供奉着千手观音、地藏、文殊、普贤等菩萨。那时候,这寺庙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
山华寺,修建在泡桐坪山顶上的平坦开阔地,那一根根巨大石柱,历经风雨的洗礼,显露出一些斑驳痕迹,形成历史印记。我问邱校长,这些三人合抱的粗壮石柱,工匠们如何将它矗立在庙堂之上的?这么多的青石产于何地?我一问,邱校长笑答道,县志、碑文中有记录,看来她也考证过。
寺庙前,近千平方米的宽阔青石坝,用一磴一磴的石砖紧密相连,石坝上苔藓满布,有少量的枯草从石缝中冒出,坝子周围树木参天,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石坝前,一块约三米高的功德石碑上,刻有密密麻麻的颜体字姓名,由于时间久远,不少文字被人为铲除,上面康熙年间若隐若现。
唯有石坝的左侧,一幢青砖青石青瓦砌的老式瓦房格外显眼,略高五米,墙体及房柱,不少是古寺庙中的砖瓦石料,这房屋有三百平方米。邱校长说,此房修建于五十年前。此房门一直紧锁,锈迹斑斑,房前屋后,灰尘扑扑,蜘蛛网密布。邱校长说:“我在洞塘办学近20年,多次来这儿,房子都是‘铁将军’把守”。
资料记载,山华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又名云峰寺。明末清初地仙风水宗师陈作龙,看破官场黑暗,云游全国,与科举进士时的同窗王叔祥游历于此,作诗一首:云峰寺——“彩龙岗前气脉真,好比秦王在点兵。天穴早被古庙占,地穴黄花遍地生。左有营盘旗山现,右有文笔透青天。朱盒纱帽向上摆,蕊中开花穴前真。如有点生龙穴位,子孙朝中作将军。”由此可见,这儿是个风水宝地啊!
邱校长还带我们去看大堰水库中残损的塑像。我们走在一条杂草丛生,苔藓斑斑的青石板大路上。她说,这是一条通往贵州的茶马古道,沿古道一步一步的台阶往下走,来到水库边一看,雨后的水库,雨量充沛,水里什么也看不见,只见水库宽大,向纵深延伸,四周树木葱茏,水库的水,终年不断流入笋溪河……
我们又来到离水库100米左右的一口古井,井旁刻有“龙水井,乾隆御笔”。我怀疑,此龙水井,真是乾隆御笔题写吗?历史之谜,恐怕只能留给后人破解了。
(作者系江津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