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海东9月26日消息(记者 汪晓青)弯曲的乡村柏油路,青瓦白墙的民宿,成片的玉米地和花海,弯曲的黄河水缓缓流下,丹霞山巍峨挺拔,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静谧幽深,景致怡人。
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山水风光(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这里,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设团队在化隆县文旅局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共同组成的专家团队的指导及前期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布的《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的要求,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阿河滩地质文化村。
村里的瓜果丰收啦(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金秋时节,是乡村里丰收的季节。阿河滩村的村民们将收获的核桃、沙枣、苹果、脆梨等水果摆放在家门口,邀请来往的游客们品尝体验。路边,成片的玉米地结出了无数个玉米棒子,花丛郁郁葱葱各式各色分外好看,经过弯曲延长的木栈道,翠绿的黄河水显露在眼前,丹霞山守护在黄河水两侧,景色丰富又好看。
古榆树中间空心可坐,枝叶却繁茂密布(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在化隆县,黄河蜿蜒曲折流经168公里,沿途八宝山、马阴山等巍峨高山,构成了山川风物的雄浑格局,孕育了人文历史的独特风景。雄先岗山林海浩瀚,拉木峡异峰耸立,丹霞地貌遍布全境,集“雄、奇、秀、幽、险”于一体,是旅游探险的胜地。这里还有一碗拉面造就的致富产业,历经30年艰难发展,成为全县各族群众的致富面、团结面。
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走进阿河滩村,“雄、奇、秀、幽、险”的旅游体验更是显而易见。这里有着黄河河曲、河流阶地、泉水、彩丘地貌等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有着古城墙、古墓群、青铜器和彩陶等丰富的人文遗迹资源;还有百年以上的古榆树,其中最老的一棵古榆树树龄高达800年,成为该村旅游的主要景观之一;村中还有始建于1323年的集藏、汉和伊斯兰教风格于一体的清真寺,2013年3月14日被国务院核定为我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精致的撒拉族刺绣、醇香的化隆拉面、精巧丰富的撒拉宴,种种丰富的地质遗迹及人文旅游资源,成为当地发展文旅产业的绝佳条件。
古榆山庄(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助理、科技处处长赵志丹介绍,今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发布了2021年定点帮扶“八农”计划,其中在“科技益农”方面,重点组织推进服务化隆的“地质遗迹调查及地学旅游开发”工作,努力在青海、在黄河沿岸、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地质文化村,为建成具有地学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示范性项目,助力化隆统筹推进“一园多区”“一园多点”旅游产业发展。
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在阿河滩村,处处都是风景,处处都是知识。村口的旅游宣传长廊,将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的主要旅游资源及其特色进行较为全面和详细的介绍,让游客进村后眼睛一亮;在村里的地学知识科普墙上,对村民和游客开展地质知识和地质文化的科普,让游客在游玩中学到了地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在古榆山庄的地质文化长廊,将阿河滩的地质地貌背景和黄河文明、撒拉族历史和文化完美结合,向游客讲述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的前世今生及地质文化的故事。
村里还有撒拉族女儿秀、化隆拉面、黄河石艺等体验项目,这些人文与自然文化元素让游客进村后能停留下来,深度参与各种体验项目,拉长了旅游产业链和时间,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游得值。
木栈道曲径通幽(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海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化伟表示,借助中国地质大学旅游地学专业的学科优势,化隆县将着力打造地学旅游新主题,让广大游客认识和体验化隆文化、生态、美食等的无穷魅力,尽情领略大美青海、山水化隆的旖旎风光。
近年来,化隆县依托黄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优势,以民俗风情、黄河生态、宗教文化为主,加快培育旅游产业,积极打造品牌景点,成功举办了四届杏花旅游节、沿黄半程马拉松赛、国际射箭精英赛、世界自由搏击赛等赛事活动,安达其哈、本康沟、阿河滩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影响力不断扩大,群科新区正在向生态高地、居家福地、旅游宝地的目标迈进,这座宜居宜游的明珠城市开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