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由于历史上民间对这些山神所居之处的敬仰,再加上古代帝王对它们进行封禅祭祀,因此“五岳”在我国古代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即使是在今天,“五岳”也因为风景秀丽从而成为大家的旅游圣地。
清朝《嵩岳志》中的嵩山图
古人在给所居之地起名的时候,喜欢以周边的山川之名来命名,像“五岳”这样的名山当然更加难以避免,像以华山、泰山命名的地方有华阴市和泰安市,以衡山名字的地方就更多了,有南岳区、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等等,这些地方都距离其名字来源的山岳很近,可谓是近在咫尺。
嵩县离嵩山近100公里,中间还有汝阳、伊川两县
但是中岳嵩山就不是这样了,嵩山脚下的城市是登封市,而以嵩山得名的嵩县,却在直线距离近100公里之外,并且中间还夹着汝阳、伊川2个县。
为何嵩山脚下的地方为“登封”?
其实,虽然地处嵩山脚下、今天的登封市没有以“嵩”来命名,但是在历史上它的几个名字却和嵩山有着密切关系的。
清朝的登封县及嵩山附近地图
登封县一带本为夏朝禹都阳城地,秦代置阳城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为了祭祀太室山而置崈(古汉语,通崇)高县,治所就在今天登封市。东汉崇高县省并入阳城县。东魏于阳城县析置堙阳县,治所在今天登封市颍阳镇,隋开皇六年改堙阳为武林县,大业元年(605年)将武林县改为嵩阳县,取位于嵩山之南 “山南水北为阳”之意,治所迁至今天登封市。
1970年左右的嵩山、登封县一带卫星图
唐初曾由瓦岗军首领翟让以阳城、嵩阳2县置嵩州,但在贞观三年嵩州即废。贞观十七年嵩阳县并入阳城县后不久又复置。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改嵩阳为登封县,又将阳城县改名为告城县。从这时起,“登封”之名就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
清朝《登封县志》中有关改为登封县的记载
从以上情况来看,位于嵩山脚下的登封县,虽然在历史上曾经用过与嵩山有关的崇高、嵩阳等名字,但是由于武则天时期却改为了“登封”,这个名字里虽然有“登嵩山、封中岳”之意,但却再也没有了嵩山的“嵩”字。
距离嵩山最近的登封没有能够以“嵩”为名,比登封稍远一些的汝阳、伊川等地也没有能够用“嵩”作为名字,那么为何嵩山100公里之外却有“嵩县”呢?
嵩县在历史上所用名字时间最长的为“陆浑”县。陆浑一词是来自于春秋时期戎人中强大的部族“陆浑戎”,他们原居住在今天甘肃省酒泉市一带的瓜州,于公元前638年被秦国强制迁到今天嵩县西部一带。
春秋时期,陆浑戎被秦国迁到今天嵩山西部一带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陆浑县,治所在今天嵩县东北。在那之后的岁月里,虽然陆浑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归属过不同的州、郡等行政区,但陆浑之名却一直在用。
唐朝的陆浑县
隋开皇初(581年左右)改县名为伏流,大业初(604年左右)又改回陆浑之名,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析陆浑置伊阳县,五代时期(907年—960年)陆浑县被废除。
计算下来,陆浑县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在1000年左右。
北宋末年,嵩县一带归金朝的傀儡政权“伪齐”所有,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伪齐阜昌二年(1131年)置顺州,金朝于天会十五年(1137年)夺伪齐之地,仍为顺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移州治到今天嵩县老城,并改顺州为嵩州。
清朝《嵩县志》中有关嵩州之名的来历
至于为何取名为“嵩州”,据清朝《嵩县志》记载:以在嵩岳之西(嵩境,伊南汝北,卧云、九皋诸山,上接熊耳,下注外方,为中岳之脊)故名。
嵩州在金朝天眷三年(1141年)时有有4个:伊阳、福昌、永宁、长水县。
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伊阳县入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嵩州为嵩县,清因之。
金朝的嵩州与嵩山位置关系,两者之间并无其他县
从以上情况可见,最早嵩县以“嵩”为名时是辖4县的州,嵩州初设时,其北部和东部还没有出现今天的汝阳、伊川两县,嵩山以西就是嵩州所辖的区域,因此说其是“嵩岳之西”是毫无争议的。
民国十六年所置的自由县和平等县
直到明成化十二年,析嵩县东、汝州西地置伊阳县(今为汝阳县)。又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分别析洛阳、登封、伊阳、临汝4县部分地区置 “自由” 县, 析洛阳、嵩县、伊阳、宜阳4县部分地区置“平等”县,1932年自由县、平等县2县又合并成伊川县。才在嵩县和嵩山之间多出了汝阳、伊川2县,使嵩县在行政区域上不能和登封相接,显得离嵩山遥远了许多。
1970年左右卫星图上被陆浑水库淹没前的嵩县老县城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