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记者走基层 一线看变化
“脚底有泥,振兴有路”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一一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编者按】在这里,青山绿水见证着祥云七彩大地的沧桑巨变;在这里,潺潺溪流诉说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这是祥云县普淜镇黑苴村,一片民族团结进步的沃土,这里,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这里,山清水秀像水墨画一样诗情画意;这里,大三弦声像集结号一样铿锵有力;这里,就是祥云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黑苴村。
祥云县普淜镇黑苴村,这个曾经脏、乱、差的村庄嬗变为“青山、绿水、鲜花,小桥、流水、人家”美丽乡村。
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山高坡陡,我们黑苴村只能以种植苦荞、洋芋等作物为主,乡亲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近年来,黑苴村立足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实际,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处处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黑苴村的华丽蜕变见证了各民族戮力同心打造和谐美丽乡村的累累硕果。”黑苴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王菊兰一语道出黑苴村嬗变“宝典”。
从脏、乱、差嬗变为美丽乡村,从县上关注、镇上头疼、群众恼火的“问题村”蜕变为“先进村”,从“发展无门”“管理无方”“和谐无望”逆袭为“明星村”……民族团结进步“宝典”让黑苴村真正实现了华丽转身。
乡村振兴看祥云
抓住着力点 呈现新亮点
一一祥云县普淜镇黑苴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纪实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刘书贵
祥云县委书记王远(右二)带领祥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汤中国(左一)、普淜镇党委书记罗升文(右一)等下基层调研。 周俊 摄
祥云县普淜镇黑苴村委会是一个汉、彝聚居的多民族村落。由于村大、人多、偏远,过去的黑苴村没有支柱产业,经济落后、环境乱差、不良风气盛行、群众增收致富困难-----,一度成为县上关注,群众怨声载道,镇上头疼、群众恼火的“问题村”
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启动以来,黑苴村坚持党建和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双推进,结合实际找准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领村无人”“发展无门”“管理无方”“和谐无望”的难题,仅用一年黑苴村就从“问题村”蜕变为“民族团结示范先进村”。
党心凝结
让民心“聚”起来
过去普淜镇黑苴村“党支部号召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群众思想落后涣散”,这是黑苴村这个少数民族村曾经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黑苴村党支部始终扛着“红色党旗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的大旗,注重将妇女骨干纳入支部委员。在少数民族青年中发展新党员,注重发挥党支部聚民心、强信心、筑同心的作用。以“党建+民族团结+N”模式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以彝汉双语讲党课,消除语言障碍,搭起党群连心桥,把党建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村庄,组织村民共同商讨重大事务、化解矛盾纠纷、激发村民积极性。村内形成了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矛盾纠纷少、欢声笑语多、民族歌舞欢的良好氛围。
群策群力
让村庄“美”起来
说起黑苴村的变化,一组村民鲁建堂给记者描述起了几年前黑苴村的村容村貌,道路两旁都是又脏又臭的旱厕和猪圈,夏季苍蝇蚊虫满天飞,雨季门前路上污水横流;垃圾乱丢乱放。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8年,黑苴村村“两委”从“整”入手,通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实施清洁水源、村庄道路硬化,进一步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村容村貌,分层次有步骤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该村依托厕所革命拆除了150座不卫生的旱厕,建起了150座无害化粪池和4座旅游公厕,并拆除了违建的猪圈。安放第二代运转式垃圾箱3个,安设分类垃圾箱20个。依托公益性岗位,请了专职保洁员5位,做到了卫生无死角。
以前的旱厕都不见了,影响卫生的猪圈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换来的家家户户门口宽阔的道路,而黑苴村的变化远远不止如此。
三年来,黑苴村先后投资百万元,对所有主干道全部硬化,安装路灯22盏,新修水泥公路38.8公里,新建文化广场1个。
装饰一新的文化广场上,种上了风景树和鲜花,建起了凉亭、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群众业余休闲提供了好去处。
“现在村里处处干干净净的,出来走走都是神清气爽的,没事时到这广场跳跳舞舞。日子越过越有劲,生活越来越幸福。”村民王贵珍告诉记者。
在黑苴村一组广场旁有一幢漂亮的党员文化活动室,这是全村活动和交流的中心。提起2018年底建成的文化活动广场和活动室,村民王贵珍和姐妹们特别高兴,爱好文艺的她们每天都要抽时间到这里组织群众跳广场舞,唱歌和看书报。
“真的很感谢政府对我们村的关心。”这是黑苴村一位70多岁老年人柴云科说出的心里话。大家普遍认为,有了太阳能路灯,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了。真是“群众和谐一小步,民族团结一大步”。如今黑苴村村民走上硬化路、住上安全房、饮上安全水,点亮和谐灯,到处呈现出民族团结、和谐共处、安康乐业的美好景象。
潜力发掘
让群众“富”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有“面子”,更要有“里子”。
黑苴村一方面积极整治村庄环境,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民拓宽增收渠道。
沪滇协作情意浓,弯弯山路富彝家。走进群山环抱的普淜镇黑苴村,放眼望去,一条由上海对口帮扶援建的水泥路蜿蜒蛇行,穿过重重山峦,沿着路的两边,新盖起了一幢接一幢的小洋楼,不少人家门口还停放着小轿车,彝族阿哥阿妹们正在晾晒萝卜条,分拣白芸豆,个个脸上洋溢着开心幸福的笑容,俨然一幅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黑苴村一组村民鲁建堂介绍了烤烟生长情况。 王菊兰 摄
谈起黑苴村的变化,村党总支书记王菊兰介绍,这一幅幅幸福的乡村画卷都跟这条沪滇协作项目为他们新修的水泥路分不开。她说:“前些年,由于交通闭塞、山高坡陡,我们黑苴村只能以种植苦荞、洋芋等作物为主,乡亲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过去,黑苴村400多户彝族群众,居住的都是破破烂烂的“土掌房”,而且都是分散在山坡上,各家各户连通的只有一些毛毛路,一到雨季又滑又烂,平时出行也非常危险。跟外界连通的也只有一条又窄又陡的羊肠小道,村民们种出来的白萝卜、白芸豆、洋芋、包谷等尽管品质很好,但因路不通,没有人愿意进来收购,只能靠人背马驼到几十里外的普淜街、下庄街的农贸市场上去卖,收入极其微薄。因为山高坡陡、贫穷落后,村里的年轻人都只能去外地打工,许多彝家阿妹都一去不返、远嫁他乡,不少彝族小伙面临找不到媳妇,一辈子打光棍的窘境。
为改变黑苴村交通闭塞、发展滞后的现状。2018年初,村党总支与上海援滇干部积极协调对接,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支持495万元。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工投劳,短短几个月,一条水泥路就将彝家山寨跟外边的世界连通起来。通路当天,彝族群众载歌载舞、奔走相告,欢庆自己的新生活。
路修通了,致富的大门打开了。村党总支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极为适宜的气候条件,一方面发动村民们大力发展白萝卜、白芸豆等高寒山区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利用沪滇协作优势,积极跟外地客商对接,并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黑苴村农特产品快速走出大山,远销各地。特别是黑苴村的白萝卜由于色泽好、品质佳、口感脆,一下子就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供不应求。
今年55岁,已盖起了两层半小洋楼的黑苴村“拉土主”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鲁文功和其他村民一样都是世代居住在黑苴村的彝族村民,他对这条路给村里和家里带来的变化感触很深。“几年前,因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山里的特产出不去,外面的东西进不来。现在,我家光白萝卜种植一项每年就有3万多块钱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这位憨厚老实的彝族大哥激动地说。
像鲁文功这样,脱贫致富的村民们也改变了祖祖辈辈在山坡上零散居住的方式,盖起了漂漂亮亮的小洋楼,过上了开心幸福的小康生活。昔日的荒山变绿了,荒坡坡变成了金坡坡,到处都是一派生机盎然、喜庆祥和的新景象。
立好规矩
让乡风“好”起来
晚上7点,在黑苴村一组广场非常热闹,村民王贵珍带着几个妇女在跳广场舞,伴着动感的旋律,村民排好队伍,跟着教练踏歌起舞,个个神采奕奕,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村里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了,我已经坚持跳广场舞两三年了,瘦了几十斤,现在村里也有很多人跟着我一起跳舞了。”王贵珍说。
通过跳广场舞,增强村民群众的生命活力,提高生活质量,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村民的文化品位,使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近几年来,黑苴村一直把村风文明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村里坚持立足“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宗旨,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开展了“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最美农家”、“好婆婆”、“好媳妇”、“好邻里”等文体活动,使村庄处处盛开文明之花,时时彰显时代新风貌,让腰包鼓起来的农民精气神也越发抖擞。
如今,走进黑苴村,一幅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的宣传画,一面面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的彩绘墙,随处可见,犹如一阵阵文明清风扑面而来,这些“会说话的墙”富有温情、颇具个性,处处散发着文明新村的气息。
这些与时代合拍、同时代进步的文明新风正在黑苴村遍地开花,一组村民房前屋后灿烂的鲜花一样争奇斗艳,让村民共享着美好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