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清虚观内
石雕碑刻巡礼下篇
平遥清虚观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东大街东段路北,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道观。原名太平观,始建于唐高宗年间,几经易名,至清代复称“清虚观”至今。1998年,清虚观被开辟为平遥县综合博物馆。2006年05月25日,清虚观作为元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清虚观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钦赐牒文,改太平观为清虚观。元佑七年重修。金明昌六年补修。元初,赐名太平兴国观,蒙元宪宗二年易名太平崇圣宫并重修。清代复称清虚观。元代之后的明成化、万历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均有过规模较大的补筑、修葺。原貌宏伟壮观,清代时为列县“十二景”之一。今存元、明、清三代遗构,山门前有木构木牌坊,二柱式,前后置戗柱,歇山顶,斗拱七踩。主体建筑三清殿之左右有耳殿,东、西有廊殿。献殿两翼有八卦台,甬道两旁有碑亭。三清殿后,由玉皇阁和东、西廊窑组成后院。
在观内的附属文物中,以碑刻、石雕最为珍贵,所存者如宣谕碑、文告碑、记事碑、经文碑、符篆碑、画像碑、题字碑(碣)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史料价值十分可贵。
清虚观兴建于崇尚道教的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隆盛于元,元代初年,竟有丘处机的亲传弟子尹志平(道号清和子)一度住持于此。丘处机是被成吉思汗称之为神仙的“国师”,继丘处机之后的第一任全真掌教人即是尹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