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汉章/图文
札记一: 傍晚,独自去长教村
晚饭后,经过白云大桥,直到长教村。过去,曾几次去莒村,都经过长教,但从未专门下车看看。
据说,莒村有“候车室”(读音:“侯机宝”)的新编故事,长教有“县长、教小学”的新编故事,而顺路出去的西河镇则有“白求纪念恩”的新编故事。这三个故事的大意是:1.“候车室”(读音:“侯机宝”)的故事:莒村有“候车室”,“车”字老写,有人念作“侯机宝”。2.“县长、教小学”的故事:“大埔县长教小学”,有人念作“县长、教小学”。3.“白求纪念恩”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文革”其间某日,广东粤北山区某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生产队长要求生产队干部发言,妇女主任是文盲,只能从平时开会听到的一些内容讲讲,她说:我们要牢记毛泽东主席的教导,一定要学好“老三篇”,就是要学好《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白求纪念恩》。《纪念白求恩》,她说成了《白求纪念恩》。“恩”字的发音与当地方言“俺”字的是同音,因此她说成了《白求纪念俺》,社员哗然。事后有人问起,她还说“是白求他纪念俺啦”,原来她一直都理解为“白求纪念俺”。
路上,我想起以上三个新编小故事,觉得有点好笑。在长教,看到几座小桥。小桥那边,有数十户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俨然一个漂亮的小山村。我在小桥上、凉亭边逗留了一会儿,看到天色晚了,赶紧回家。此次去长教,没有计划和准备,是不小心走去的,散散心罢了。短途,一个人独走方便。凑几个人去也好,但要费神去“组织”,反添麻烦。情绪低落,更无心情去“组织”,只好临时想去那里就去那里。(庚寅年夏、2010-08-01)
札记二:山村黄昏
立秋后,一时暑气难消。白天酷热,正是所谓的“秋老虎”即暑气之余威,让人难受。但早晚的天气,却渐渐地感到凉爽了。
晚饭后,夜幕己降临。我心情又很糟,心里好象压着重重的石块。为了调节心理,我紧追夜幕,直走长教村,又去看看“小桥流水人家”。
到了村头“长春亭”时,己近黄昏。我在这没精打采的时刻,幸好找到一处暂且得到心灵放松的地方。看那几座小桥,横过清澈小溪,连起错落有致的民居古屋,一切都显得那么安恬、温馨。这一切,仿佛使我的眼睛亮了起来,孤寂、黯淡的心境也似乎开朗了许多。这是一个漂亮的宁静的小山村,这是一个美丽的山村黄昏。
从亭边的“长安桥”过去,沿着长溪小路走。
一边是溪水潺潺流淌。那长安桥下的溪水里,凸起一块大石,溪水从石块边流过,激起一层层小浪花。这小溪里,也有芳草小沙洲。我想,这小溪,是此小山村的灵魂。很难想象,倘若一个村庄没有流水会是什么样子。
一边是毗屋人家。有几座老屋,甚是俨然。可惜夜幕下屋檐黑暗,屋前大门紧闭,门前芳草凄凄。可知这些古民居,早己人去屋空。这些高墙古屋,可以想象曾经是何等的热闹!可现在是如此的萧疏、凄凉!看到此情景,我心里不免黯然。这时,还看到几家新楼,灯火自是辉煌,但没什么特色,只是“火柴盒”罢了。
接着,又看见一新桥,叫“长教桥”。再走不远,还有一桥,不知叫什么名堂了。走过这座不知名的桥后,我在桥头的凉亭上坐歇。在凉亭里,见一老伯,我与他交淡起来。老伯说,此溪名叫“长溪”,过去溪水很深,他小时后常在这桥下游泳。老泊说,这公路是1957年开通的,那时他已十岁了。看老伯满脸沧桑,我想:此小山村的故事肯定很多,并全写在老伯的脸上的皱纹里。
远望村庄背后紧依着的青山,我问老伯,那叫什么山?老伯说叫“盖头山”。这“盖头山”与四周的几座山峰,都显得小巧而美丽。虽是黄昏时刻,也透出几分秀气。
黄昏已厚重,我离开长教村。路上,仰望夜空,镰月挂在乌云边,不远处,一颗星星,孤零零地闪着微弱的光。我不自觉地呤一首《山村黄昏》,曰:小村灯火亮,桥上晚风留。夜幕屋檐暗,长溪户外流。巧遇老伯坐,却话此溪游。天上双镰月,孤星远处羞。
一边呤一边想,这长教村也真是一个很有韵味的小山村。那里的流水,那里的小桥,那里的人家,还有那里的凉亭…… 那里的所有景致,无不给人一种远离世俗喧嚣的舒适的感觉。(庚寅年秋、2010-08-14)
札记三:傍晚,又去长教村
去了几次长教村,今天傍晚又不小心走进了这个小村庄。
长教村,最吸引我的是那条长长的清澈的小溪。顾名思义,这条小溪叫长溪。溪上主要有三座小桥,长安桥、长教桥和长溪桥。看起来,此村特点是一个“长”字。村里人家分布在长长的溪流两边,1957年开通的公路沿着溪边走。整个小村,也是长长的长条形状。
到了长教村时,原想在长溪桥头的凉亭里坐坐,黄昏后才回县城。当走到桥头时,看到有两位60岁左右的阿婆在纳凉,不便去坐,只好走过桥去,想去人家里看看。走进一条显得古老的小巷,发现小巷很浅,几步脚就上坡,坡顶是横路。走在横路时,听到狗吠声,赶紧出来。在公路上看过去,那“盖头山”的山麓,密集座落着一些民居古屋,有几间古屋早已荒废,断垣残壁,荒草凄凄。过了桥的小溪畔,耸立着数座新楼。这些新楼的样子,对风景是极不合的,我是很不感兴趣的。
我在公路上走了一会,看到天色渐入黄昏,不打算在凉亭坐了,慢慢回县城。
现在,我头脑里,对长教村较清晰了。那长长的小溪流,那三座小桥,那山麓里的民居,这一切构成一幅恬静的小桥流水村居图。这幅图,也成为我一个心灵“避难”的落脚处。头脑里多了几个这样的落脚处,就不会那样浮燥不安了。( 庚寅年秋、2010-8-22)
札记四:走进莒村
晚饭后,我直奔莒村。
从长教村再走二、三公里,就可到达莒村。莒村,这个村名有点古老。“莒”字,往往被误读为“吕”。“莒”,是周朝诸侯国名,是地名。我认为,这地名,因其古老,引伸下去,可理解为“祖地”之意。由此可见,莒村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村庄。走进莒村,看到许多古民居,可知客家先民很早就在这里落脚了。看到一条长长的小溪,奔流数里;看到长溪孕育出的宽阔沃土,可以想到客家先民在此落脚的原因。
我曾来过几次莒村,但都是直到同事的家里玩,从未去想这村庄的由来,也从未用心地欣赏村景。今天可不同,我觉得,要走进乡村去看山看水,接受大自然的熏陶,这是最好的心理调节方法。到了莒村,看到一条很长很长的村道。村道右边是溪流,左边是宽敞的田畴和密集的人家。我沿着村道走,溪水从身边流去,感觉非常的舒服。
由于黄昏来临了,溪流、田野、民居和远山渐渐笼罩在暮色了,路上的车辆也开了灯。我没时间去田野那边的村居民屋看看了,只好先回县城。心想,县城到莒村,只有七、八里的路,下次天气好时,专门再来看看。(庚寅年秋、2010-08-17)
【作者简介】邱汉章,系大埔县老区促进会常务理事,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杨应彬同志著作《小先生的游记》再版序言二的作者,广东省源流杂志特约作者(2013-2014年“十佳特约作者”、2017-2018年“优秀作者”、2019-2020年“优秀作者”,2019年梅州市革命老区宣传“特优”通讯员),现服务于大埔县长寿文化研究会,2019年梅州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大埔分会会长),2018年大埔诗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