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琮 琤
近日,我国博物馆又添“新星”。在山西,9月9日,晋城市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分别举行揭牌仪式,开始免费接待游客参观;在安徽,9月12日,以徽文化为主题的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正式对社会开放。
在举国围观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最新成果,感受古蜀文明的同时,独具特色的地方博物馆开门迎客,无疑又是一重惊喜,更多人类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将展示到人们眼前。
以此次新增的三座博物馆来看,青莲寺、玉皇庙于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双双被评为国保中的“国宝”单位,其分量可想而知。而同时,玉皇庙内保存的道教塑像之丰富,雕塑技术之精湛为国内外罕见;青莲寺内唐代塑像、宋代建筑也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而徽州历史博物馆更是当下最全面的以徽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藏的1530件精品展现着徽文化的厚重与辉煌。一南一北,地域差异形成的博物馆特色,又在文化上高度相融,可想而知,这几座“新星”博物院将给民众带来怎样不同的视觉盛宴,又将会给博物馆事业发展增添怎样的光芒。
有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数量的快速增长只是一个切面,类型的多元化和曝光度、关注度的与日俱增,都是“博物馆热”成为时代潮流的注脚。而这也说明了我国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文物保护能力的增强,在缓解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上所作出的努力。
博物馆增多了,人们“到博物馆去”的选择自然也就多了,大到城市或地域发展,小到提升文化素养等方方面面都是大有裨益的。目前,我国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其中北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达到平均11万到13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相信随着博物馆的增加,这一数字还会持续下降。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同时也担负着“收藏-保存-跨学科研究-展示-观众参与的教育活动”的功能。应该看到的是,虽然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且已成为城市日常的一部分,但客观而言,人均博物馆数量与欧美国家间仍有较大差距。而同时,博物馆建设中也出现了“千馆一面”的现象,正如有专家提出,现在一些城市的博物馆,从布展内容、形式,到解说词、文创产品等等都太相似。要么藏品很多特色鲜有,要么仅仅是作为收藏、保存和展示的基本载体,这就限制了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的实现,不利于博物馆长远发展和其功能的深层次开发。以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为例,其位于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该镇仅有5万多人,虽然特色鲜明、首先便利于当地民众,但显然在教育功能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层面也作出了部署和指导。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实施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因地制宜支持省级、重要地市级博物馆特色化发展。实施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加强机制创新,有效盘活基层博物馆资源。大博物馆朝“精”的方向转变,中小博物馆往“活”的方向努力,实现博物馆高品质、差异化发展,这既是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的完善,也是对民众文化需求的回应与更新,值得期待。
“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自带地方属性,其历史文化、馆藏文物不同,民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当下,“到博物馆去”已成为社会新风尚,“带着思考出来”也应成为着力点。这一方面需要博物馆在提升服务资源利用率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要在“博物馆+”方面想办法做功课。如此,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实现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琮 琤)
[责任编辑: 王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