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是我在威海乳山银滩的河北老乡。
他所在的小区位于银滩的东部,规模很大,有几十栋楼,沿长江路梯次而建,与五大海水浴场之一的白浪湾近在咫尺,下得楼来,出得小区,便是海天共一色的浩瀚大海了。
自2008年在那里买了房,他每年都会和陈阿姨去银滩住上大半年,基本上算是为数不多的长住户了。
时间真的不经过,掐着指头粗略一算,他们老两口已在银滩生活了十个年头。
这些年来,由于老乡的缘故,只要在银滩,我都会去他家做会儿,闲聊一下有关银滩的大事小情,从他的言语之间,我感受到的是对银滩生活的惬意与满足。
一般来说,每年过了清明,大概四月底的样子,他和陈阿姨就会离开污染极为严重的家乡,远赴千里之外的银滩,在海边的这个小家,打发着与山海为伴的日子。
前些年,刚到银滩时,陈叔耐不住银滩清静的生活,还找了一份饭店帮厨的工作。他告诉我,并不是为挣什么钱,自己的退休金绰绰够花了,只是觉得有个事儿做,忙忙碌碌的心里不空落得慌儿。
这些年下来,陈叔也渐渐地适应了银滩生活的慢节奏,反而很享受这一份清静了。
他常常会和陈阿姨携伴赶集赶海,悠然自得间,品味着其中不同于内地的乐趣和兴致。
别看陈叔是退休干部,却是个闲不住的人。他们家的前面,是开发商前期规划的预留地,荒草丛生,一直闲置着。前年我去时,他和陈阿姨竟开垦的一片不算小的菜地。
菜地里瓜蔬品种真不少,有南瓜、辣椒,还有最适宜当地土壤生长的花生、红薯等。收获时,绿的、红的、黄的,各种颜色的果实,不仅好看,还特别的好吃呢。
每到这时,他都会热情地将这些果蔬送给左邻右舍品尝,至今我还记得陈叔送给我的南瓜,那种甘甜的味道儿,真的不同于一般。
陈叔虽然身体还算硬朗,却有着血压高的老毛病,需要长年服用降压药控制。可说起来也怪了,自在银滩生活后,血压逐渐平稳了,最后竟将药停了,如果不是他亲口所说,我是断然不会相信的。
每年的国庆过后,银滩的人气也会随着渐降的气温一样,越发显得冷清了。每到这个时候,陈叔也会打点行装,依依告别银滩,返回家乡过冬的。
他曾对我说过,本意是想在银滩过冬的,虽然没有集中供暖,自觉用空调和电暖气也能对付的过去。可是儿女们不同意他们的想法,怕他们受冻遭罪儿。
再说,还有年节这个很难迈过去的情结,毕竟团团圆圆,热热火火的全家人在一起过个年,在咱们老百姓心中的份量很重很重。
陈叔性格虽温和,却十分健谈,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主见。
近些年,关于网络媒体对银滩各种报道,尤其是人气低迷的“鬼城”之说,他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向周围的朋友宣传介绍银滩。
银滩由过去的旅游度假区上升为目前的滨海新区,这种定位本身就是对银滩未来发展的一次修正,谁也不会想到,曾经荒芜的白沙滩,历经二十余年的岁月洗礼,已初具为一座崭新的滨海小城。实事求是地讲,银滩的变化有目共睹。比如路网建设,管网铺设以及公交出行等等,都有了显著提升,极大地提升了银滩居住的舒适度。
他说,银滩有山有海有林,空气清新,气候分明,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还有,银滩是移居之地,来自全国各地的业主因海相聚,这里没有乡土观念的樊蓠,包容、融合、平等的氛围,形成了友善开放的民风,这对银滩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银滩已由旅游度假区转型为滨海新区,但尚未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不能吸引大量的年轻人留在银滩创业就业,导致居住群体大都是侯鸟式的度假老人,没有鲜活的新生力量,这也是银滩没有朝气的重要原因。
陈叔看问题向来比较客观。他说,当地的生活配套却有不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冬天供暖制约了一些人过冬的想法,但这不是决定因素。他甚至断言,即使政府舍得投入大量财力,实施大面积供暖,也难以根本改变人气低迷的现状。
对于乳山银滩的未来,他认为取决于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取决于更高层面上的政策指导,更取决于高效持续的产业支撑,否则仅指望县域经济的带动,很难有大的作为。
前两天,远在银滩的陈叔给我打电话,说小区前面的道路拓宽工程正在加紧推进,还有海韵广场也规划启动了,小区周边的生活环境将有一个大的改观,这的确是值得人兴奋的好消息。
十余年来,尽管我在银滩的日子屈指可数,可通过像陈叔这样热爱银滩的人,了解了许多有关那一片山海的变迁,以致在心里并不觉得离银滩有多么的远。
乳山银滩,虽然走得不快,但未来向好的趋势不变,有期待,更有信心!